千金方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图片名称

上七窍病·鼻病第二

本章节2646字2025-04-14 21:19:13

  (论一首,方五十五首,灸法六首)

  治鼻塞,脑冷,清涕出方。

  通草 辛夷(各半两) 细辛 甘遂(一作甘草) 桂心 川芎 附子(各一两)

  上七味末之,蜜丸,绵裹纳鼻中,密封塞,勿令气泄,丸如大麻子,稍加微觉小痛,捣姜为丸即愈,用白狗胆汁和之,更佳。

  治鼻塞,常有清涕出方。

  细辛 蜀椒 干姜 川芎 吴茱萸 附子(各十八铢) 桂心(一两) 皂荚屑(半两)

  猪膏(一升)

  上九味 咀,以绵裹,苦酒渍一宿,取猪膏煎,以附子色黄为度,去滓,绵裹纳鼻孔中,并摩鼻上。涕出不止,灸鼻两孔与柱齐七壮。

  治鼻塞窒香膏方。

  白芷 川芎 通草(各十八铢) 当归 细辛 莽草(《短剧》并《翼》作薰草) 辛夷(各三十铢)

  上七味 咀,以苦酒渍一宿,以不中水猪肪一升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黄膏成,去滓,绵沾如枣核大,纳鼻中,日三(《短剧》加桂心十八铢)。

  治鼻不利香膏方。

  当归 薰草(《古今录验》用木香) 通草 细辛 蕤仁(各十八铢) 川芎 白芷(各半两) 羊髓(四两猪脂亦得)

  上八味 咀,以微火合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黄膏成,去滓,取如小豆大,纳鼻中,日二。先患热后鼻中生赤烂疮者,以黄芩、栀子代当归、细辛。

  治鼻窒,气息不通方。

  小蓟一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又方 瓜蒂末少许吹鼻中,亦可绵裹塞鼻中。

  又方 槐叶(五升) 葱白(切一升) 豉(一合)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鼻塞多年,不闻香臭,清水出不止方。

  取当道车辗过蒺藜一把,捣,以水三升煎取熟,先仰卧,使人满口含取一合汁,灌鼻中,使入不过,再度大嚏,必出一两个息肉,似赤蛹,(一方有黄连等分同煎。

  治鼻 方。

  通草 细辛 附子上三味各等分末之,以蜜和,绵裹少许,纳鼻中。

  又方 甘遂 通草 细辛 附子(等分上四味末之,以白雄犬胆和为丸,如枣核大,绵裹纳鼻中。辛热涕出,四五升瘥。亦治息肉。

  又方 炙皂荚末之如小豆,以竹管吹鼻中。

  又方 干姜末蜜和,塞鼻中,吹亦佳。

  又方 铁锁磨石,取末,以猪脂和,绵裹纳之,经日,肉出瘥。

  又方 以马新屎汁,仰头含满口,灌鼻中。

  又方 伏面临床前,以新汲冷水淋玉枕上,后以瓜蒂末,绵裹塞之。

  治 鼻有息肉,不闻香臭方。

  瓜丁 细辛上二味各等分末之,以绵裹如豆大许,塞鼻中,须臾即通。

  通草散方
  治鼻中息肉不通利。

  通草(半两) 矾石(一两) 真珠(一两)

  上三味末之,捻绵如枣核,取药如小豆,着绵头,纳鼻中,日三易之。一方有桂心、细辛各一两,同前捣末和,使之。

  治鼽鼻、鼻中息肉不得息方。

  矾石(六铢) 藜芦(六铢) 瓜蒂(二七枚) 附子(十一铢)

  上四味各捣筛,合和,以小竹管吹药如小豆许于鼻孔中,以绵絮塞鼻中,日再,以愈为度(《古今录验》葶苈半两)。

  治鼻中息肉方。

  炙 皮末,绵裹塞之三日。

  又方 细筛釜底墨,水服之三五日。

  治鼻中息肉不闻香臭方。

  烧矾石末,以面脂和,绵裹着鼻中,数日息肉随药消落。

  又方 末瓜丁如小豆许,吹入鼻中必消,如此三数度。

  又方 细辛 釜底墨上二味末之,水和,服方寸匕。

  又方 绵裹瓜蒂末塞鼻中。

  治鼻中息肉梁起,羊肺散方。

  羊肺(一具干之) 白术(四两) 苁蓉 通草 干姜 川芎(各二两)

  上六味末之,食后以米饮服五分匕,加至方寸匕。

  又方 通草(十三铢) 真珠(六铢) 矾石 细辛(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捻绵如枣核,沾散如小豆,并绵纳鼻中,日再三。鼻中息肉,灸上星三百壮,穴在直鼻入发际一寸。

  又灸挟上星两旁相去三寸,各一百壮。

  治鼻中生疮方。

  烧祀灶饭末,以敷鼻中。

  又方 烧故马绊末,敷鼻中。

  又方 偷孝子帽以拭之。

  又方 乌牛耳垢敷之。

  又方 以牛鼻津敷之。

  又方 捣杏仁乳敷之,亦烧核,压取油,敷之。

  又方 烧牛、狗骨灰,以腊月猪脂和,敷之。

  治疳虫蚀鼻生疮方。

  烧铜箸头,以醋淬之数过,取酢敷之,又以人屎灰涂之,瘥。

  治鼻痛方。

  常以油涂鼻内外,酥亦得。

  治卒食物,从鼻中缩入脑中,介介痛不出方

  牛脂若羊脂如指头大,纳鼻中,以鼻吸取脂,须臾脂消,则物逐脂俱出也。

  论曰∶鼻头微白者亡血,设令微赤非时者死,病患色白者皆亡血也。凡时行衄不宜断之,如一、二升以上,恐多者可断,即以龙骨末吹之。九窍出血者,皆用吹之。

  治大便出血,及口鼻皆出血,血上胸心,气急,此是劳热所致方。

  生地黄(八两) 蒲黄(一升) 地骨皮(五两) 黄芩 芍药 生竹茹(各三两)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

  凡吐血、衄血、溺血,皆脏气虚、膈气伤或起惊悸,治之方。

  生竹皮(一升) 芍药(二两) 川芎 当归 桂心 甘草(各一两) 黄芩(二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三升下药,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衄血方。

  伏龙肝(二枚如鸡子大) 生地黄(六两) 川芎(一两) 桂心(三两) 细辛(六铢) 白芷?

  上十味 咀。以水三升,酒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生地黄汤
  主衄方。

  生地黄(八两) 黄芩(一两) 阿胶(二两) 柏叶(一把) 甘草(二两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煎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 生地黄三斤(切) 阿胶二两 蒲黄六合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鼻出血不止方。

  干地黄 栀子 甘草(等分)

  上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如鼻疼者,加豉一合;鼻有风热者,以葱涕和服如梧子五丸。

  治鼻衄方。

  地黄汁五合,煮取四合,空腹服之,忌酒炙肉,且服粳米饮。

  又方 饮小蓟汁。

  又方 以冷水净漱口,含水以芦管吹二孔中,即止。

  又方 取乱发五两,烧作灰,以管吹鼻中枣核大。不止,益吹之,以血断止。并水服方寸匕,日三,甚者夜二。已困不识人者,服亦佳。

  又方 取人屎尖烧灰,水服并吹少许鼻中,止。

  又方 五月五日取人屎,烧作灰,冷水服五分匕。

  又方 以胶贴鼻头上,至顶及发际三寸,止。

  又方 新马屎汁灌鼻中,及饮之。

  又方 以湿布敷胸上。

  又方 淳醋和土涂阴囊上,干,易之。

  又方 韭根葱根取汁,悬头着一枣大纳鼻中,少时更着,两三度瘥,葱白捣汁亦得。

  治鼻出血不止方。

  捣楮叶汁,饮三升,大良。

  又方 张弓令弦向上,病儿仰卧枕,弦放,四体如常卧法,衄时痒痒,便灸足大趾节横理三毛中十壮,剧者百壮,衄不止,灸之,并治阴卵肿。

  灸风府一穴四壮,不止,又灸。

  又 灸涌泉二穴各百壮。

图片名称

相关作品

  • 黄帝内经

    作品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 本草纲目

    作品简介:《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

  • 伤寒论

    作品简介:《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

  • 神农本草经

    作品简介:《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

  • 难经

    作品简介:《难经》原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是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的中医古典理论书籍,又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 [9]《难经》既是对《...

  • 金匮要略

    作品简介:《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

  • 奇经八脉考

    作品简介: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颇多研究,李时珍因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故对此详加考证,著成《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考》,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

  • 药性歌括四百味

    作品简介:《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 濒湖脉学

    作品简介:《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老人,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濒湖脉学》...

  • 针灸大全

    作品简介: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卷1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清朝黄元御1753年撰写的医书。黄元御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黄元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医学理论,被誉为“黄...

  • 洗冤集录

    作品简介:《洗冤集录》,法医著作,又名《洗冤录》、《宋提刑洗冤集录》,5卷。南宋宋慈(惠父)著,成于淳祐七年(1247年)。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所组成;并对犯罪、犯罪侦察、保辜等有关断案、法吏检验格式程序等,亦详加论述。本书内容丰...

  • 食疗本草

    作品简介:《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年—公元713年) 所撰。汝州(今河南汝州)人。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作品简介:《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该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当时虽是为皇帝延年益寿所编的专著,但对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

  • 肘后备急方

    作品简介:《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3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

  • 扁鹊心书

    ˃作品简介:《扁鹊心书》是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综合性医书。托名扁鹊所传,故名。《扁鹊心书》是宋代医家窦材晚年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并集其师授之法所作。全书共三卷,上卷论理,有“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大病宜灸、禁戒寒凉、要知缓急”等十三篇,强调寒...

  • 温病条辨

    作品简介:《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

  • 医学源流论

    作品简介:《医学源流论》是清代徐大椿编撰的医学论文集。共收集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医学源流论》颇多先进之论,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指斥“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