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全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图片名称

卷九·医案(杨氏)

本章节7055字2025-04-15 10:04:24

  乙卯岁,至建宁滕柯山,母患手臂不举,背恶寒而体倦困,虽盛暑喜穿棉袄,诸医俱作虚冷治之。余诊其脉沉滑,此痰在经络也。余针肺俞、曲池、三里穴,是日即觉身轻手举,寒亦不畏,棉袄不复着矣。后投除湿化痰之剂,至今康健,诸疾不发。若作虚寒,愈补而痰愈结,可不慎欤!

  戊午春,鸿胪吕小山,患结核在臂,大如柿,不红不痛。医云是肿毒。余曰:“此是痰核结于皮里膜外,非药可愈。”后针手曲池,行六阴数,更灸二七壮,以通其经气,不数日即平妥矣。若作肿毒,用以托里之剂,岂不伤脾胃清纯之气耶?

  己巳岁夏,文选李渐庵公祖夫人,患产后血厥,两足忽肿大如股,甚危急。徐、何二堂尊召余视之,诊其脉芤而歇止,此必得之产后恶露未尽,兼风邪所乘,阳阴邪正激搏,是以厥逆,不知人事,下体肿痛,病势虽危,针足三阴经,可以无虞。果如其言,针行饭顷而苏,肿痛立消矣。

  癸酉秋,大理李义河翁,患两腿痛十余载,诸药不能奏效。相公推余治之,诊其脉滑浮,风湿入于筋骨,岂药力能愈,须针可痊。即取风市、阴市等穴针之。官至工部尚书,病不再发。

  甲戌夏,员外熊可山公,患痢兼吐血不止,身热咳嗽,绕脐一块痛至死,脉气将危绝。众医云:“不可治矣。”工部正郎隗月潭公素善,迎余视其脉虽危绝,而胸尚暖,脐中一块高起如拳大,是日不宜针刺,不得已,急针气海,更灸至五十壮而苏,其块即散,痛即止。后治痢,痢愈,治嗽血,以次调理得痊。次年升职方,公问其故。余曰:“病有标本,治有缓急,若拘于日忌,而不针气海,则块何由而散?块既消散,则气得以疏通,而痛止脉复矣。”正所谓急则治标之意也。公体虽安,饮食后不可多怒气,以保和其本;否则正气乖而肝气盛,致脾土受克,可计日而复矣。

  辛未夏,刑部王念颐公,患咽嗌之疾,似有核上下于其间,此疾在肺膈,岂药饵所能愈。东皋徐公推余针之,取膻中、气海,下取三里二穴,更灸数十壮,徐徐调之而痊。东皋名医也,且才高识博,非不能疗,即东垣治妇人伤寒,热入血室,非针莫愈,必俟夫善刺者,刺期门而愈。东皋之心,即东垣心也,而其德可并称焉。视今之嫉贤妒能者,为何如哉?然妒匪斯今,畴昔然矣。余曾往磁洲,道经汤阴伏道路旁,有先师扁鹊墓焉,下马拜之。问其故。曰:“鹊乃河间人也。针术擅天下,被秦医令李?刺死于道路之旁,故名曰伏道,实可叹也。有传可考。”

  戊辰岁,给事杨后山公祖乃郎,患疳疾,药日服而人日瘦。同科郑湘溪公,迎余治之。余曰:“此子形羸,虽是疳症,而腹内有积块,附于脾胃之旁,若徒治其疳,而不治其块,是不求其本,而揣其末矣。治之之法,宜先取章门灸针,消散积块,后次第理治脾胃,是小人己除,而君子得行其道于天下矣。”果如其言,而针块中,灸章门,再以蟾蜍丸药兼用之,形体渐盛,疳疾俱痊。

  壬申岁,四川陈相公长孙,患胸前突起,此异疾也。人皆曰:“此非药力所能愈。”钱诚翁堂尊,推余治之,余曰:“此乃痰结肺经,而不能疏散,久而愈高,必早针俞府、膻中,后择日针,行六阴之数,更灸五壮,令贴膏,痰出而平。”乃翁编修公甚悦之。

  辛未,武选王会泉公亚夫人,患危异之疾,半月不饮食,目闭不开久矣。六脉似有如无,此疾非针不苏。同寅诸公,推余即针之,但人神所忌,如之何?若待吉日良时,则沦于鬼箓矣。不得已,即针内关二穴,目即开,而即能食米饮,徐以乳汁调理而愈。同寅诸君,问此何疾也?余曰:“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况人禀天地之气,五运迭侵于外,七情交战于中,是以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妄为,而伤太和,此轩歧所以论诸痛皆生于气,百病皆生于气,遂有九窍不同之论也。而子和公亦尝论之详矣。然气本一也,因所触而为九,怒、喜、悲、恐、寒、热、惊、思、劳也。盖怒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逆上矣。怒则阳气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呕血及飧泄也。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和,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神上,则上焦闭,闭则气逆,逆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流而不行,故气结矣。”

  抑尝考其为病之详,变化多端,如怒气所致,为呕血,为飧泄,为煎厥,为薄厥,为阳厥,为胸满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肥气,为目暴盲,耳暴闭,筋缓,发于外为痈疽也。喜气所致,为笑不休,为毛发焦,为肉病,为阳气不收,甚则为狂也。悲气所致,为阴缩,为筋挛,为肌痹,为脉痿,男为数弱,女为血崩,为酸鼻辛颐,为目昏,为少气不能息,为泣,为臂麻也。

  恐气所致,为破?脱肉,为骨酸痿厥,为暴下清水,为面热肤急,为阴痿,为惧而脱颐也。惊气所致,为潮涎,为目寰,为癫痫,为不省人事僵仆,久则为痿痹也。劳气所致,为嗌噎,为喘促,为嗽血,为腰痛骨痿,为肺鸣,为高骨坏,为阴痿,为唾血,为瞑目,为耳闭,男为少精,女为不月,衰甚则溃溃乎若坏,汩汩乎不可上也。思气所致,为不眠,为嗜卧,为昏瞀,为中痞,三焦闭塞,为咽嗌不利,为胆瘅呕苦,为筋痿,为白淫,为不嗜食也。寒气所致,为上下所出水液澄清冷,下痢青白等症也。热气所致,为喘呕吐酸,暴注下迫等病也。

  窃又稽之《内经》治法,但以五行相胜之理,互相为治。如怒伤肝,肝属木,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过则肝亦自病。喜伤心,心属火,喜则气并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过,则心亦自病。悲伤肺,肺属金,悲则气并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恐伤肾,肾属水,恐则气并于肾,而心火受邪,水太过,则肾亦自病。思伤脾,脾属土,思则气并于脾,而肾水受邪,土太过,则脾亦自病。寒伤形,形属阴,寒胜热,则阳受病,寒太过,则阴亦自病矣。热伤气,气属阳,热胜寒,则阴受病,热太过,则阳亦自病矣。凡此数者,更相为治,故悲可以治怒也,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也,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也,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也,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也,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若胸中无才器之人,亦不能用此法也。热可以治寒,寒可以治热,逸可以治劳,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夫惊以其卒然而临之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如丹溪治女人许婚后,夫经商三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他无所病,但向里床坐,此思气结也。药难独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俾激之大怒,而哭之三时,令人解之,举药一贴,即求食矣。盖脾主思,思过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肝木,木能克土,木气冲发而脾上开矣。又如子和治一妇,久思而不眠,令触其怒,是夕果困睡,捷于影响。惟劳而气耗,恐而气夺者,为难治也。又同寅谢公,治妇人丧妹甚悲,而不饮食,令以亲家之女陪欢,仍用解郁之药,即能饮食。又闻庄公治喜劳之极而病,切脉乃失音症也,令恐惧即愈。然喜者之人少病,盖其百脉舒和故耳。经云:“恐胜喜。”可谓得玄关者也。凡此之症,《内经》自有治法,业医者,废而不行,何哉?附录宜知所从事焉。

  己巳岁,尚书王西翁乃爱,颈项患核肿痛,药不愈,召余问其故?曰:“项颈之疾,自有各经原络井俞会合之处,取其原穴以刺之。”后果刺,随针而愈,更灸数壮,永不见发。大抵颈项,乃横肉之地,经脉会聚之所,凡有核肿,非吉兆也。若不究其根,以灸刺之,则流窜之势,理所必致矣。患者慎之。

  戊寅冬,张相公长孙,患泻痢半载,诸药不效,相公命余治之,曰:“昔翰林时,患肚腹之疾,不能饮食,诸药不效,灸中脘、章门即饮食,其针灸之神如此。今长孙患泻痢,不能进食,可针灸乎?”余对曰:“泻痢日久,体貌已变,须元气稍复,择日针灸可也。”华岑公子云:“事已危笃矣,望即治之。”不俟再择日期,即针灸中脘、章门,果能饮食。

  丁丑夏,锦衣张少泉公夫人,患痫症二十余载,曾经医数十,俱未验。来告余,诊其脉,知病入经络,故手足牵引,眼目黑瞀,入心则搐叫,须依理取穴,方保得痊。张公善书而知医,非常人也。悉听余言,取鸠尾、中脘,快其脾胃,取肩髃、曲池等穴,理其经络,疏其痰气,使气血流通,而痫自定矣。次日即平妥,然后以法制化痰健脾之药,每日与服。

  戊辰岁,吏部观政李邃麓公,胃旁一痞块如覆杯,形体羸瘦,药勿愈。余视之曰:“既有形于内,岂药力所能除,必针灸可消。”详取块中,用以盘针之法,更灸食仓、中脘穴而愈。邃麓公问曰:“人之生痞,与痃癖、积聚、症瘕是如何?”曰:“痞者,否也,如《易》所谓天地不交之否,内柔外刚,万物不通之义也。物不可以终否,故痞久则成胀满,而莫能疗焉。痃癖者,悬绝隐僻,又玄妙莫测之名也。积者,迹也,挟痰血以成形迹,亦郁积至久之谓尔。聚者,绪也,依元气为端绪,亦聚散不常之意云。症者,征也,又精也,以其有所征验,及久而成精萃也。瘕者,假也,又遐也,以其假借气血成形,及历年遐远之谓也。大抵痞与痃癖,乃胸膈之候,积与聚,为腹内之疾,其为上、中二焦之病,故多见于男子。其症与瘕,独见于脐下,是为下焦之候,故常见于妇人。大凡腹中有块,不问男妇积聚、症瘕,俱为恶症,切勿视为寻常。初起而不求早治,若待痞疾胀满,已成胸腹鼓急,虽扁鹊复生,亦莫能救其万一,有斯疾者,可不惧乎!”李公深以为然。

  戊辰岁,户部王缙庵公乃弟,患心痫疾数载矣。徐堂翁召余视之,须行八法开阖方可,公如其言。而刺照海、列缺,灸心俞等穴,其针待气至,乃行生成之数而愈。凡治此症,须分五痫,此卷前载之详矣,兹不悉录。

  壬申岁,大尹夏梅源公,行次至蛾眉庵寓,患伤寒,同寅诸公,迎视六脉微细,阳症得阴脉。经云,阳脉见于阴经,其生也可知;阴脉见于阳经,其死也可许。余居玉河坊,正值考绩,不暇往返之劳,若辞而不治,此公在远方客邸,且莅政清苦,余甚恻之。先与柴胡加减之剂,少效,其脉尚未合症,余竭

  精殚思,又易别药,更针内关,六脉转阳矣。遂次第进以汤散而愈。后转升户部,今为正郎。

  壬戌岁,吏部许敬庵公,寓灵济宫,患腰痛之甚。同乡董龙山公推余视之。诊其脉,尺部沉数有力。然男子尺脉固宜沉实,但带数有力,是湿热所致,有余之疾也。医作不足治之,则非矣。性畏针,遂以手指于肾俞穴行补泻之法,痛稍减,空心再与除湿行气之剂,一服而安。公曰:“手法代针,已觉痛减,何乃再服渗利之药乎?”余曰:针能劫病,公性畏针,故不得已,而用手指之法,岂能驱除其病根,不过暂减其痛而已。若欲全可,须针肾俞穴,今既不针,是用渗利之剂也。岂不闻前贤云:「腰乃肾之府,一身之大关节。」脉沉数者,多是湿热壅滞,须宜渗利之,不可用补剂。今人不分虚实,一概误用,多致绵缠,痛疼不休(出玉机中)。大抵喜补恶攻,人之恒情也。邪湿去而新血生,此非攻中有补存焉者乎?”

  壬申岁,行人虞绍东翁,患膈气之疾,形体羸瘦,药饵难愈。召余视之,六脉沉涩,须取膻中,以调和其膈,再取气海,以保养其源,而元气充实,脉息自盛矣。后择时针上穴,行六阴之数,下穴行九阳之数,各灸七壮,遂全愈。今任扬州府太守。庚辰过扬,复睹形体丰厚。

  壬申夏,户部尚书王疏翁,患痰火炽盛,手臂难伸,余见形体强壮,多是湿痰流注经络之中,针肩髃,疏通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之湿痰,复灸肺俞穴,以理其本,则痰气可清,而手臂能举矣。至吏部尚书,形体益壮。

  辛未岁,浙抚郭黄?公祖,患大便下血,愈而复作,问其致疾之由?余对曰:“心生血,而肝藏之,则脾为之统。”《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肠癖而下血。”是皆前圣之言而可考者。殊不知肠胃本无血,多是痔疾,隐于肛门之内,或因饮食过伤,或因劳欲怒气,触动痔窍,血随大便而出。先贤虽有远血、近血之殊,而实无心、肺、大肠之分。又有所谓气虚肠薄,自荣卫渗入者,所感不同,须求其根。于长强穴针二分,灸七壮,内痔一消而血不出。但时值公冗,不暇于针灸,逾数载,升工部尚书,前疾大作,始知有痔隐于肛门之内,以法调之愈。至己卯复会于汶上云,不发矣。是岁公子箕川公长爱,忽患惊风,势甚危笃,灸中冲、印堂、合谷等穴,各数十壮,方作声。若依古法而止灸三五壮,岂能得愈?是当量其病势之轻重而已。

  己卯岁,因磁州一同乡,欠俸资往取,道经临洛关,会旧知宋宪副公,云:“昨年长子得一痞疾,近因下第抑郁,疾转加增,诸药不效,如之奈何?”余答曰:“即刻可愈。”余即针章门等穴,饮食渐进,形体清爽,而腹块即消矣。欢洽数日,偕亲友送至吕洞宾度卢生祠,不忍分袂而别。

  庚辰夏,工部郎许鸿宇公,患两腿风,日夜痛不能止,卧床月余。宝源局王公,乃其属官,力荐余治之。时名医诸公,坚执不从。许公疑而言曰:“两腿及足,无处不痛,岂一二针所能愈?”余曰:“治病必求其本,得其本穴会归之处,痛可立而止,痛止即步履,旬日之内,必能进部。”此公明爽,独听余言,针环跳、绝骨,随针而愈。不过旬日,果进部,人皆骇异。假使当时不信王公之言,而听旁人之语,则药力岂能及哉?是惟在乎信之笃而已,信之笃,是以获其效也。

  己巳岁,张相公得肛门忽肿之疾,戎政王西翁,推余诊视,命之曰:“元老之疾,非常人比,宜精思殚力调治,以副吾望!”余谒,诊右寸浮数,是肺金受风热,移于大肠之中。然肛门又居下之地,而饮食糟粕,流至于此,若无七情四气所干,则润泽而下。或湿热内蕴,邪气所加,则壅滞而作肿痛。余制以加减搜风顺气之剂一罐,倍加酒蒸大黄,借酒力上升,荡涤邪热,加麻仁润燥,枳壳宽肠,防风、独活驱除风热,当归清血凉血养血,枯芩以清肺与大肠,共制成丸,服渐清安。

  隆庆二年,四月初四日,奉旨传与圣济殿,着医去看徐阁老病,钦此。臣等谨钦遵,前至徐阁老秋家,诊得六脉数大,积热积痰,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宜用清热健脾化痰汤医治,黄芩、白朮、贝母、橘红、茯苓、香附、芍药、桔梗、川芎、前胡、槟榔、甘草,水二钟,姜一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药对症,即愈。

  乙亥岁,通州李户侯夫人,患怪病,余用孙真人治邪十三针之法,精神复旧,以见十三针之有验也。

  己巳岁,尚书毛介川翁,患肝脾虚弱,时常泻痢,肢略浮肿。问于余曰:“时常泄泻,多系湿热。”夫人之一身,心生血,肝藏之,而脾为之统;脾得其统,则运化有常,水谷通调,固无所谓湿,亦无所谓热也。夫唯精元之气,既不能保之于平时,而五味之养,又不节之于将来,斯精血俱耗,而脾无所统矣。脾失所统,则运化通调,将何以为职?欲求其无泻,不可得也。然则何以谓之湿热?盖运化通调,即失其职,则水谷不分,湿郁于内,而为热矣。由是便血稠粘,里急后重,泻不独泻,而又兼之以痢焉,皆坐此也。其治之法,宜荡涤其湿,然后分利,斯脾胃得统,而其症安矣。否则土不能治水,汜滥盈溢,浸于四肢,变而为气者有之。信其言,调理而愈。

  己卯岁,行人张靖宸公夫人,崩不止,身热骨痛,烦躁病笃,召余诊,得六脉数而止,必是外感,误用凉药。与羌活汤热退,余疾渐可。但元气难复,后灸膏肓、三里而愈。凡医之用药,须凭脉理,若外感误作内伤,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其不夭灭人生也,几希?

  辛酉,夏中贵患瘫痪,不能动履,有医何鹤松,久治未愈。召余视,曰:“此疾一针可愈。”鹤松惭去。余遂针环跳穴,果即能履。夏厚赠,余受之,逾数载又瘫矣。复来召余,因侍禁廷,不暇即往,遂受鹤反间以致忿。视昔之刺鹊于伏道者,为何如?

  己巳岁,蔡都尉长子碧川公,患痰火,药饵不愈。辱钱诚斋堂翁,荐余治之。余针肺俞等穴愈。后其女患风痫甚危,其乃郎秀山,乃婿张少泉,邀余治之,乃针内关而苏,以礼厚赠,余固辞不受。遂以女许聘豚儿杨承祯焉。

  庚辰岁过扬,大尹黄缜庵公,昔在京朝夕相与,情谊甚笃,进谒留疑,不忍分袂,言及三郎患面部疾,数载不愈,甚忧之。昨焚香卜灵棋课曰:“兀兀尘埃久待时,幽窗寂寞有谁知,运逢宝剑人相顾,利遂名成总有期。”与识者解曰:“宝者珍贵之物,剑者锋利之物,必逢珍贵之人,可愈。”今承相顾,知公善针,疾愈有期矣。余针巨髎、合谷等穴,更灸三里,徐徐调之而愈。时工匠刊书,多辱蟹米之助。

  甲戌岁,观政田春野公乃翁,患脾胃之疾,养病天坛,至敝宅数里,春野公每请必亲至,竭力尽孝。余感其诚,不惮其远,出朝必趋视。告曰:“脾胃乃一身之根蒂,五行之成基,万物之父母,安可不由其至健至顺哉?苟不至健至顺,则沉疴之咎必致矣。然公之疾,非一朝所致,但脾喜甘燥,而恶苦湿,药热则消于肌肉,药寒则减于饮食,医治久不获当,莫若早灸中脘、食仓穴。”忻然从之,每穴各灸九壮,更针行九阳之数,疮发渐愈。春野公今任兵科给事中,乃翁乃弟俱登科而盛壮。

  庚辰岁,道经扬州,御史桑南皋公夫人,七旬余,发热、头眩、目涩、手挛、食少,公子迎余。诊得人迎浮而关带弦,见症虽多,今宜清热为先,以天麻、僵蚕为君,升麻、知母为臣,蔓荆、甘草等为使佐,服至三帖,热退身凉,饮食渐进,余症亦减,次日复诊,六脉平匀。昆玉喜曰:“发热数月,医不见效,昨方制服一帖,热退食进,何耶?”余曰:“医者意也,得其意,斯握医之要枢矣。昔司马尝称扁鹊随俗为变,及述其论齐桓侯疾,语多近道,皆以其意通之耳。昨脉浮弦,疑是过用养血补脾之剂,闭塞火邪,久则流溢于太阳膀胱经,起至阴,终睛明,故目涩头眩;支走三焦经,故手挛也。少南、少玄公与缜庵公姻联之好,余辱故人之托,精思脉理,意究病源,故制立前方,用以引经之剂,其热速退,热退,脾阴渐长,而荣血自生,余症亦因之除矣。”二公曰:“然。”

图片名称

相关作品

  • 黄帝内经

    作品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 本草纲目

    作品简介:《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

  • 千金方

    作品简介:《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千金要...

  • 伤寒论

    作品简介:《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

  • 神农本草经

    作品简介:《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

  • 难经

    作品简介:《难经》原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是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的中医古典理论书籍,又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 [9]《难经》既是对《...

  • 金匮要略

    作品简介:《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

  • 奇经八脉考

    作品简介: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颇多研究,李时珍因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故对此详加考证,著成《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考》,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

  • 药性歌括四百味

    作品简介:《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 濒湖脉学

    作品简介:《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老人,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清朝黄元御1753年撰写的医书。黄元御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黄元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医学理论,被誉为“黄...

  • 洗冤集录

    作品简介:《洗冤集录》,法医著作,又名《洗冤录》、《宋提刑洗冤集录》,5卷。南宋宋慈(惠父)著,成于淳祐七年(1247年)。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所组成;并对犯罪、犯罪侦察、保辜等有关断案、法吏检验格式程序等,亦详加论述。本书内容丰...

  • 食疗本草

    作品简介:《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年—公元713年) 所撰。汝州(今河南汝州)人。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作品简介:《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该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当时虽是为皇帝延年益寿所编的专著,但对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

  • 肘后备急方

    作品简介:《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3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

  • 扁鹊心书

    ˃作品简介:《扁鹊心书》是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综合性医书。托名扁鹊所传,故名。《扁鹊心书》是宋代医家窦材晚年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并集其师授之法所作。全书共三卷,上卷论理,有“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大病宜灸、禁戒寒凉、要知缓急”等十三篇,强调寒...

  • 温病条辨

    作品简介:《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

  • 医学源流论

    作品简介:《医学源流论》是清代徐大椿编撰的医学论文集。共收集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医学源流论》颇多先进之论,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指斥“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