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全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图片名称

卷九·名医治法(聚英)

本章节2619字2025-04-15 10:04:06

  疮毒

  《原病式》曰:“凡人初觉发背,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用湿纸复其上,立候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三铜钱厚,安于头上,用大艾炷灸三壮,即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若一日二日,十灸七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日六日,三四活。过七日,则不可灸。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其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一片黄米头子,便用独蒜切去两头,取中间半寸厚,安于疮上,用艾灸十四壮,多至四十九壮。”又曰:“痛者灸至不痛而止,谓先及其未(疒貴),所以痛,次及将(疒貴),所以不痛也。不痛灸至痛而止,谓先及其(疒貴),所以不痛,次及良肉,所以痛也。此痈疽初发之治也。若诸疮患久成漏者,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厚二三分,于疮上着艾灸之,仍服内托之药。隔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长满矣。至有脓水恶物,渐溃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厚约三分,于疮上用艾灸二十一壮,一灸一易饼子,后四五日,方用翠霞锭子,并信效锭子,互相用之,纴入疮内,歹肉尽去,好肉长平,然后外贴收敛之药,内服应病之剂,调理即瘥矣。”

  喉痹

  《原病式》曰:“痹,不仁也。俗作闭;闭,壅也。火主肿胀,故热客上焦而咽嗌肿胀也。”张戴仁曰:“手少阴、少阳二脉并于喉、气热则内结肿胀,痹而不通则死。”后人强立八名曰:“单乳蛾、双乳蛾、单闭喉、双闭喉、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闭。”热气上行,故传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是谓乳蛾,一为单,二为双也。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闭喉。热结舌下,复生一小舌,名子舌胀。热结于舌中为之肿,名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热结于咽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闭。八名虽详,皆归之火。微者咸软之,大者下散之。至于走马喉闭,生死人在反掌间,砭刺出血则病已。尝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令以陫针锐而小者砭之,五七度,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盈斗。喉痹急用吹药,刺宜少商、合谷、丰隆、涌泉、关冲。”

  淋闭

  《原病式》曰:“淋,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严氏曰:“气淋者,小便涩,常有余沥。石淋者,茎中痛,尿不得卒出。膏淋者,尿似膏出。劳淋者,劳倦即发,痛引气冲。血淋者,热即发,甚则溺血。以上五淋,皆用盐炒热,填满病人脐中,却用筋头大艾,灸七壮,或灸三阴交即愈。”

  眼目

  东垣曰:“五脏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目者,五脏六腑之精,荣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之所主也。”子和曰:“目之五轮,乃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其白属肺金,肉属脾土,赤属心火,黑水神光属肾水,兼属肝木。目不因火则不病,白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凡目暴赤肿起,羞明隐涩,泪出不止,暴寒目眶眶,大热之所为也。宜针神庭、上星、顖会、前顶、百会,翳者可使立退,肿者可使立消,惟小儿不可刺顖会,肉分浅薄,恐伤其骨。目之内眦,太阳膀胱之所过,血多气少。目之锐眦,少阳胆经,血少气多。目之上网,太阳小肠经也,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网,阳明胃经也,血气俱多。然阳明经起于目两旁,交頞中,与太阳、少阳交会于目,惟足厥阴肝经,连于目系而已。故血太多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刺少阳出血,则目愈昏。要知无使太过不及,以血养目而已。雀目不能夜视,乃因暴怒大忧所致,皆肝血少,禁出血,止宜补肝养胃。”

  刘氏曰:“内障有因于痰热、气郁、血热、阳陷、阴脱者所致。种种病因,古人皆不议,况外障之翳,有起于内眦、外眦、睛上、睛下、睛中,当视其翳色从何经而来。如东垣治魏邦彦夫人目翳,绿色从下而上,病自阳明来也。绿非五之正,殆肺、肾合而成病也。乃就画工家以墨调腻粉合成色,与翳同矣。如议治之,疾遂不作。眼生倒睫拳毛者,两目紧急,皮缩之所致也。盖内伤热,阴气外行,当去其内热并邪火。眼皮缓则毛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内睑向外,速以三棱针出血,以左手爪甲迎其针锋立愈。目眶久赤烂,俗呼为赤瞎。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以泻湿热而愈。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实解太阳之郁热也。”

  损伤

  《内经》云:“人有所坠,恶血留于腹中,腹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若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当刺足内踝下然谷之前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针邪秘要

  凡男妇或歌或笑,或哭或吟,或多言,或久默,或朝夕嗔怒,或昼夜妄行,或口眼俱邪,或披头跣足,或裸形露体,或言见鬼神。如此之类,乃飞虫精灵,妖孽狂鬼,百邪侵害也。欲治之时,先要:

  愉悦:谓病家敬信医人,医人诚心疗治,两相喜悦,邪鬼方除,若主恶砭石,不可以言治,医贪货财,不可以言德。

  书符:先用朱砂书太乙灵符二道,一道烧灰酒调,病人服,一道贴于病人房内,书符时念小天罡咒。

  太乙灵符

  念咒:先取气一口,次念天罡大神,日月常轮,上朝金阙,下覆昆仑,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辅弼,大周天界,细入微尘,玄黄正气,速赴我身,所有凶神恶煞,速赴我魁之下,毋动毋作,急急如律令。

  定神:谓医与病人,各正自己之神,神不定勿刺,神已定可施。

  正色:谓持针之际,目无邪视,心无外想,手如握虎,势若擒龙。

  祷神:谓临针之时,闭目,存想一会针法,心思神农黄帝孙韦真人俨然在前。

  密言:从吾针后,病不许复。乃搯穴呪曰:“大哉干元,威统神天,金针到处,万病如拈,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咒针:谓下手入针时,呵气一口于穴上,默存心火烧过,用力徐徐插入。乃呪曰:“布气玄真,万病不侵,经络接续龙降虎升,阴阳妙道,插入神针,针天须要开,针地定教裂,针山须即崩,针海还应竭,针入疾便安,针鬼悉馘减,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摄。”又呪曰:“手提金鞭倒骑牛,喝得黄河水倒流,一口吸尽千江水,运动人身血脉流,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图片名称

相关作品

  • 黄帝内经

    作品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 本草纲目

    作品简介:《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

  • 千金方

    作品简介:《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千金要...

  • 伤寒论

    作品简介:《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

  • 神农本草经

    作品简介:《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

  • 难经

    作品简介:《难经》原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是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的中医古典理论书籍,又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 [9]《难经》既是对《...

  • 金匮要略

    作品简介:《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

  • 奇经八脉考

    作品简介: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颇多研究,李时珍因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故对此详加考证,著成《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考》,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

  • 药性歌括四百味

    作品简介:《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 濒湖脉学

    作品简介:《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老人,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清朝黄元御1753年撰写的医书。黄元御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黄元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医学理论,被誉为“黄...

  • 洗冤集录

    作品简介:《洗冤集录》,法医著作,又名《洗冤录》、《宋提刑洗冤集录》,5卷。南宋宋慈(惠父)著,成于淳祐七年(1247年)。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所组成;并对犯罪、犯罪侦察、保辜等有关断案、法吏检验格式程序等,亦详加论述。本书内容丰...

  • 食疗本草

    作品简介:《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年—公元713年) 所撰。汝州(今河南汝州)人。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作品简介:《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该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当时虽是为皇帝延年益寿所编的专著,但对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

  • 肘后备急方

    作品简介:《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3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

  • 扁鹊心书

    ˃作品简介:《扁鹊心书》是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综合性医书。托名扁鹊所传,故名。《扁鹊心书》是宋代医家窦材晚年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并集其师授之法所作。全书共三卷,上卷论理,有“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大病宜灸、禁戒寒凉、要知缓急”等十三篇,强调寒...

  • 温病条辨

    作品简介:《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

  • 医学源流论

    作品简介:《医学源流论》是清代徐大椿编撰的医学论文集。共收集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医学源流论》颇多先进之论,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指斥“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