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全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图片名称

卷八·续增治法

本章节4318字2025-04-15 10:04:02

  中风论(徐氏书)

  且夫中风者,有五不治也。开口、闭眼、撒屎、遗尿、喉中雷鸣,皆恶候也。且中风者,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各不同焉。或中于脏,或中于腑,或痰或气,或怒或喜,逐其隙而害成也。中于脏者,则令人不省人事,痰涎壅,喉中雷鸣,四肢瘫痪,不知疼痛,语言謇涩,故难治也。中于腑者,则令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知痒痛,能言语,形色不变,故易治也。治之先审其症,而后刺之。其中五脏六腑形症各有名,先须察其源,而名其症,依标本刺之,无不效也。

  一、肝中之状,无汗恶寒,其色青,名曰怒中。

  二、心中之状,多汗怕惊,其色赤,名曰思虑中。

  三、脾中之状,多汗身热,其色黄,名曰喜中。

  四、肺中之状,多汗恶风,其色白,名曰气中。

  五、肾中之状,多汗身冷,其色黄,名曰气劳中。

  六、胃中之状,饮食不下,痰涎上壅,其色淡黄,名曰食后中。

  七、胆中之状,目眼牵连,酣睡不醒,其色绿,名曰惊中。

  初中风急救针法(《乾坤生意》)

  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少商二穴,商阳二穴中冲二穴关冲二穴少冲二穴少泽二穴。

  中风瘫痪针灸秘诀(《乾坤生意》)

  中风口眼喎斜:听会颊车地仓。

  凡喎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喎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大,频频灸之,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

  一法:以五寸长笔管,插入耳内,外以面塞四围竹管上头,以艾灸二七壮,右喎灸左、左喎灸右。

  中风风邪入腑,以致手足不遂:百会耳前发际肩髎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

  凡觉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此风邪入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灸右,在右灸左,候风气轻减为度。

  中风风邪入脏,以致气塞涎壅,不语昏危:百会大椎风池肩井曲池足三里间使。凡觉心中愤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顽麻,此风邪入脏之候,速灸此七穴,各五七壮。如风势略可,凡遇春、秋二时,常灸此七穴,以泄风气;若素有风人,尤当留意。

  中风鼻塞不闻,时流清涕,偏正头风,及生白屑,惊痫,目上视不识人:顖会(灸)。

  中风头皮肿,目眩虚,振寒热,目疼不能远视:上星(针灸)。

  中风风痫,瘈瘲等症:印堂(针灸)。

  中风头项急,不能回顾:风府(针)。

  中风手不能举:阳池(针灸)。

  中风腕酸,不能屈伸,指痛不能掌物:外关(针灸)。

  中风手弱不仁,拘挛不伸:手三里(针灸)。

  中风痰咳,肘挛,寒热惊痫:列缺(针灸)。

  中风惊怖,声音不出,肘腕酸疼:通里(针灸)。

  中风腰胯疼痛,不得转侧,腰胁相引:环跳(针灸)。

  中风转筋拘急,行步无力疼痛:昆仑(针灸)。

  中风脚腿麻木,冷痹冷痛:阳陵(针灸)。

  中风腰背拘急:委中(针)。

  中风脚膝疼痛,转筋拘急:承山(针灸)。

  治虚损五劳七伤紧要灸穴:陶道一穴,灸二七壮。身柱一穴,灸二七壮。肺俞二穴,灸七七壮至百壮。膏肓二穴,灸三七壮至七七壮。

  伤寒(《聚英》)

  发热: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拂郁所致,此表热也。阳气下陷入阴分蒸熏,此里热也。

  汗不出,凄凄恶寒: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身热恶寒:后溪。

  身热汗出,足厥冷:大都。

  身热头痛,食不下:三焦俞。

  汗不出:合谷后溪阳池厉兑解溪风池。

  身热而喘:三间。

  余热不尽:曲池。

  烦满汗不出:风池命门。

  汗出寒热:五处攒竹上脘。

  烦心好呕:巨阙商丘。

  身热头痛,汗不出:曲泉神道关元悬颅。以上见《针经》。

  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气海(灸)关元(灸)。

  少阴发热:太溪(灸)。

  恶寒:有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背恶寒口中和:关元(灸)。

  恶风:有汗为中风,伤卫,无汗恶风为寒,伤荣。

  先刺风府、风池,后饮桂枝葛根汤。

  胸胁满兼谵语:邪气自表伤里,先胸胁,次入心。期门。

  结胸:脏气闭而不流布也。按之痛,为小结;不按自痛,为大结。期门(针)肺俞(针)。

  妇人因血结胸,热入血室:期门(针)又以黄连、巴豆七粒作饼子,置脐中,以火灸之,得利为度。

  咳逆:胸中气不交也,水火相搏而有声。期门(针)。

  小腹满:上为气,下为溺,当出不出积而为满,或腹中急痛。刺委中。或夺命穴等处。

  烦躁:邪气在里,烦为内不安,躁为外不安。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俞。

  蓄血:热毒流于下而瘀血。少阴症下利,便脓血。阳明症,下血谵语,必热入血室,头汗出。刺期门。

  呕吐:表邪传里,里气上逆也。口中和,脉微涩弱。灸厥阴。战栗: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邪与正争,心战而外栗,为病欲解也。邪气内盛,正气太虚,心栗而鼓颔,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者。灸鱼际。

  四逆:四肢逆冷,积冷成寒,六腑气绝于外,足胫寒逆少阴也。身寒者,厥阴也。灸气海、肾俞、肝俞。

  厥:手足逆冷,阳气伏陷,热气逆伏,而手足冷也,刺之。脉促而厥者,灸之。内庭大都。

  郁冒:郁为气不舒,冒为神不清,即昏迷也。多虚极乘寒所致,或吐下使然。刺太阳、少阳井。

  病头痛,或冒闷如结胸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不可汗。

  自利:不经攻下自溏泄。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更衣。反小者,当温上,灸之以消阴。小便自利,手中不冷,反发热,脉不至。灸太溪。少阴下利,便脓血,刺之通用。

  霍乱:上吐下利,挥霍撩乱,邪在中焦,胃气不治,阴阳乖隔,遂上吐下泄,躁扰烦乱也。或腹中痛绞刺。针委中。

  腹痛:有实有虚,寒热,燥屎旧积,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合灸;不灸,令病人冷结,久而弥困。刺委中。

  阴毒阴症:阴病盛则微阳消于上,故沉重,四肢逆冷,脐腹筑痛,厥逆或冷,六脉沉细。灸关元、气海。

  太阳、少阳并病:刺肺俞、肝俞。如头痛,刺大椎。

  小便不利:邪蓄于内,津液不行。阴寒甚,下闭者,灸之。

  症:小便不利阴囊缩,腹痛欲死者。灸石门。

  不仁:不柔和,痒痛寒,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散,血气虚少故也。若越人诊虢太子尸厥,以郁冒不仁为可治,刺之而痊者,神医之诊也。设脉浮洪,汗如油,喘不休,体不仁,越人岂能治哉?

  以上见刘氏伤寒治例。

  杂病

  风:大率主血虚气虚,火与湿多痰。

  中风:神阙风池百会曲池翳风风市环跳肩髎皆可灸之以疏风,针之以导气。

  寒:见伤寒。

  阴寒及陷下脉绝者,宜灸之。

  发热:有寒潮热,烦热,往来热。

  热病汗不出:商阳合谷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以导气。

  热无度汗不止:陷谷以泄热。

  腹痛:有虚实,寒气滞,死血,积热,风湿,宿食,疮,痧,疝。

  实痛宜泻:太冲太白太渊大陵三阴交。

  邪客经络,药不能及,宜灸:气海关元中脘。

  头痛:有风热,痰,湿,寒,真头疼,手足青至节,死不治。

  灸,疏散寒。

  脉浮刺:腕骨京骨。

  脉长刺:合谷冲阳。

  脉弦刺:阳池风府风池。

  腰痛:有气虚,血虚,肾病,风湿,湿热,瘀,寒滞。

  血滞于下:刺委中(出血)灸肾俞昆仑。又用附子尖、乌头尖、南星、麝香、雄黄、樟脑、丁香炼蜜丸,姜汁化成膏,放手内烘热摩之。

  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痰注,肝急。针丘墟中渎。

  心痛:有风寒,气血虚,食积热。针太溪然谷尺泽行间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门涌泉。

  牙疼:主血热,胃口有热,风寒湿热,虫蛀。针合谷内庭浮白阳白三间。

  眼目:主肝气实,风热,痰热,血瘀热,血实气壅。

  针上星百会神庭前顶攒竹丝竹空。

  痛者:针风池合谷

  大寒犯脑,连及目痛,或风湿相搏,有翳:灸二间合谷

  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

  泻痢:气虚兼寒热食积,风邪,惊邪,热湿,阳气下陷,痰积,当分治,泻轻痢重。

  陷下:灸脾俞关元肾俞复溜腹哀长强太溪三里气舍中脘大肠俞。

  白痢:灸大肠俞。

  赤痢:灸小肠俞。

  疟:有风暑,山岚瘴气,食老疟,寒湿痹,五脏疟,五腑疟。针合谷曲池公孙先针,后灸大椎第一节,三七壮。

  咳嗽:有风、寒、火、劳、痰、肺胀、湿。

  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门行间廉泉扶突针曲泽(出血立已)前谷。

  面赤热咳:针支沟。

  多唾:针三里。

  吐衄血:身热是血虚,血温身热者,死不治。针隐白脾俞肝俞上脘。

  下血:主肠风,多在胃与大肠。针隐白灸三里。

  诸气: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劳则气散,悲则气消,喜则气缓,思则气结。针以导气。

  淋:属热,热结,痰气不利,胞痹为寒,老人气虚。灸三阴交。

  小水不禁:灸阳陵泉阴阳泉。

  喉痹:针合谷涌泉天突丰隆,初起旁灸之,使外泄气。

  头肿:针曲池。

  诸疮:

  瘰疬:灸肩井曲池大迎

  缘唇疮:刺唇去恶血。

  疝:有因寒,因气,因湿热,痰积流下。针太冲大敦绝骨灸大敦三阴交小腹下横纹斜尖,灸一壮。

  脚气:有湿热,食积,流注,风湿,寒湿。针公孙冲阳灸足三里。

  痿:有湿热,有痰,有无血而虚,有气弱,有瘀血。针中渎环跳(停针待气二时方可)灸三里肺俞。

  喘:有痰喘,气虚,阴虚。灸中府云门天府华盖肺俞。

  恶心:因痰,热,虚。灸胃俞幽门商丘中府石门膈俞阳关。

  膈噎:因血虚,气虚,热,痰火,血积,癖积。针天突石关三里胃俞胃脘膈俞水分气海胃仓。

  水肿:皮水,正水,石水,风水,因气湿食。针胃仓合谷石门水沟三里复溜曲泉四满。

  臌胀:气胀、寒胀,脾虚中满。针上脘三里章门阴谷关元期门行间脾俞悬钟承满。

  头眩:痰挟气虚,火动其痰。针上星风池天柱。

  痛风:风热,风湿,血虚有痰。针百会环跳。

  肩臂痛:痰湿为主。灸肩髎曲池。

  梦遗:专主湿热相火。灸中极曲骨膏肓肾俞。

  痫:俱是痰火,不必分马牛六畜。灸百会鸠尾上脘神门阳蹻(昼发)阴蹻(夜发)。

  癞:感天地间杀厉之气,声哑者难治。针委中出血二三合。黑紫疙塔上,亦去恶血。

  以上见刘氏杂病治例。

  疮疡;

  河间曰:“凡疮疡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俞穴远近。从背出者,当从太阳五穴选用: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从鬓出者,当从少阳五穴选用: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从髭出者,当从阳明五穴选用: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从胸出者:绝骨一穴。

  《肠痈纂要》云:“千金灸法,屈两肘,正肘头锐骨,灸百壮,下脓血而安。”按河间疮疡,止论足三阳,而手足三阴、三阳未备,学者当引伸触类。又查《医学入门》杂病歌,痈疽初起审其穴,只刺阳经不刺阴。录之以备通考。

图片名称

相关作品

  • 黄帝内经

    作品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 本草纲目

    作品简介:《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

  • 千金方

    作品简介:《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千金要...

  • 伤寒论

    作品简介:《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

  • 神农本草经

    作品简介:《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

  • 难经

    作品简介:《难经》原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是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的中医古典理论书籍,又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 [9]《难经》既是对《...

  • 金匮要略

    作品简介:《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

  • 奇经八脉考

    作品简介: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颇多研究,李时珍因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故对此详加考证,著成《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考》,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

  • 药性歌括四百味

    作品简介:《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 濒湖脉学

    作品简介:《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老人,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清朝黄元御1753年撰写的医书。黄元御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黄元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医学理论,被誉为“黄...

  • 洗冤集录

    作品简介:《洗冤集录》,法医著作,又名《洗冤录》、《宋提刑洗冤集录》,5卷。南宋宋慈(惠父)著,成于淳祐七年(1247年)。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所组成;并对犯罪、犯罪侦察、保辜等有关断案、法吏检验格式程序等,亦详加论述。本书内容丰...

  • 食疗本草

    作品简介:《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年—公元713年) 所撰。汝州(今河南汝州)人。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作品简介:《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该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当时虽是为皇帝延年益寿所编的专著,但对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

  • 肘后备急方

    作品简介:《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3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

  • 扁鹊心书

    ˃作品简介:《扁鹊心书》是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综合性医书。托名扁鹊所传,故名。《扁鹊心书》是宋代医家窦材晚年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并集其师授之法所作。全书共三卷,上卷论理,有“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大病宜灸、禁戒寒凉、要知缓急”等十三篇,强调寒...

  • 温病条辨

    作品简介:《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

  • 医学源流论

    作品简介:《医学源流论》是清代徐大椿编撰的医学论文集。共收集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医学源流论》颇多先进之论,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指斥“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