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全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图片名称

卷七·手少阳三焦经

本章节2861字2025-04-15 10:03:11

  手少阳经穴主治

  《内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人心湛寂,欲想不兴,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脉。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溢,并与命门输泻而出,故号此府为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

  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阳池外关支沟正,会宗三阳四渎长,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堂,天牖翳风瘈脉青,颅息角孙丝竹张,和髎耳门听有常(左右四十六穴)。

  此一经起于关冲,终于耳门,取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脉起手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雜;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至目锐眦。多气少血,亥时气血注此。

  受手厥阴之交,中清之府,引道阴阳,开通闭塞,用药动似盘珠,毋使刻舟求剑,聊著述于前篇,俟同志之再辨。

  手少阳三焦经考正穴法

  关冲:

  手小指次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阳三焦脉所出为井金。《铜人》针一分,留三呼,灸一壮。《素注》灸三壮。

  主喉痹喉闭,舌卷口干,头痛,霍乱,胸中气噎,不嗜食,臂肘痛不可举,目生翳膜,视物不明。

  液门:

  手小次指歧骨间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阳三焦脉所溜为荥水。《素注铜人》针二分,留二呼,灸三壮。

  主惊悸妄言,咽外肿,寒厥,手臂痛不能自上下,痎疟寒热,目赤涩,头痛,暴得耳聋,齿龈痛。

  中渚:

  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在液门下一寸,手少阳三焦脉所注为俞木。三焦虚补之。《素注》针二分,留三呼。《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灸二壮。

  主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阳池(一名别阳):

  手表腕上陷中,从指本节直摸下至腕中心。手少阳三焦脉所过为原。三焦虚、实皆拔之。《素注》针二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禁灸。《指微赋》云:『针透抵大陵穴,不可破皮,不可摇手,恐伤针转曲。』

  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举。

  外关:

  腕后二寸两骨间,与内关相对。手少阳络,别走手心主。《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二壮。《明堂》灸三壮。

  主耳聋,浑浑焞焞无闻,五指尽痛,不能握物。实则肘挛,泻之;虚则不收,补之。又治手臂不得屈伸。

  支沟(一名飞虎):

  腕后臂外三寸,两骨间陷中。手少阳脉所行为经火。《铜人》针二分,灸二七壮。《明堂》灸五壮。《素注》针二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热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胁腋痛,四肢不举,霍乱呕吐,口噤不开,暴喑不能言,心闷不已,卒心痛,鬼击,伤寒结胸,瘑疮疥癣,妇人妊脉不通,产后血晕,不省人事。

  会宗:

  腕后三寸,空中一寸。《铜人》灸七壮。《明堂》灸五壮,禁针。

  主五痫,肌肤痛,耳聋。

  三阳络(一名过门):

  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铜人》灸七壮。《明堂》灸五壮,禁针。

  主暴喑哑,耳聋,嗜卧,四肢不欲动摇。

  四渎:

  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铜人》灸三壮,针六分,留七呼。

  主暴气耳聋,下齿龋痛。

  天井:

  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辅骨上两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甄权云:『曲肘后一寸,叉手按膝头取之。』手少阳三焦脉所入为合土。三焦实泻之。《素注》针一寸,留七呼。《铜人》灸三壮,《明堂》灸五壮,针二分。

  主心胸痛,咳嗽上气,短气不得语,唾脓,不嗜食,寒热凄凄不得卧,惊悸,瘛瘲,癫疾,五痫,风痹,耳聋嗌肿,喉痹汗出,目锐眦痛,颊肿痛,耳后臑臂肘痛,捉物不得,嗜卧,扑伤腰髋疼,振寒颈项痛,大风默默不知所痛,悲伤不乐,脚气上攻。

  清冷渊:

  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之。《铜人》针二分,灸三壮。

  主肩痹痛,臂臑不能举,不能带衣。

  消泺:

  肩下臂外间,腋斜肘分下。《铜人》针一分,灸三壮。《明堂》针六分。《素注》针五分。

  主风痹,颈项急,肿痛寒热,头痛,癫疾。

  臑会(一名交):

  肩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手少阳、阳维之会。《素注》针五分,灸五壮。《铜人》针七分,留十呼,得气即泻,灸七壮。

  主臂痛酸无力,痛不能举,寒热,肩肿引胛中痛,项瘿气瘤。

  肩髎:

  肩端腨上陷中,斜举臂取之。《铜人》针七分,灸三壮。《明堂》灸五壮。

  主臂痛,肩重不能举。

  天髎:

  肩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须缺盆陷处,上有空,起肉上是穴。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铜人》针八分,灸三壮。当缺盆陷上突起肉上针之,若误针陷处,伤人五脏气,令人卒死。

  主胸中烦闷,肩臂酸疼,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烦满,颈项急,寒热。

  天牖:

  颈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铜人》针一寸,留七呼,不宜补,不宜灸。灸即令人面肿眼合。先取譩嘻,后取天容、天池,即瘥;若不针譩嘻,即难疗。《明堂》针五分,得气即泻,泻尽更留三呼,泻三吸,不宜补。《素注》、《下经》灸三壮。《资生》云:『宜灸一壮、三壮。』

  主暴聋气,目不明,耳不聪,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目中痛。

  翳风:

  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针经》先以铜钱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寻取穴中。手足少阳之会。《素注》针三分。《铜人》针七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针灸俱令人咬钱,令口开。

  主耳鸣、耳聋,口眼喎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口吃,牙车急,小儿喜欠。

  瘈脉(一名资脉):

  耳本后鸡足青络脉。《铜人》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针一分,灸三壮。

  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瘛瘲,呕吐,泄利无时,惊恐,眵瞢目睛不明。

  颅息:

  耳后间青络脉中。《铜人》灸七壮,禁针。《明堂》灸三壮,针一分,不得多出血,多出血杀人。

  主耳鸣痛,喘息,小儿呕吐涎沫,瘛瘲发痫,胸胁相引,身热头痛,不得卧,耳肿及脓汁。

  角孙:

  耳廓中间,开口有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铜人》灸三壮。《明堂》针八分。

  主目生翳肤,齿龈肿,唇吻强,齿牙不能嚼物,龋齿,头项强。

  丝竹空(一名目髎):

  眉后陷中,手足少阳脉气所发。《素注》针三分,留六呼。《铜人》禁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针三分,留三呼,宜泻不易补。

  主目眩头痛,视物佴佴不明,恶风寒,风痫,目戴上不识人,眼睫毛倒,发狂吐涎沫,发即无时,偏正头痛。

  和髎:

  耳前锐发下横动脉中是穴。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铜人》针七分,灸三壮。

  主头重痛,牙车引急,颈颔肿,耳中嘈嘈,鼻涕,面风寒,鼻准上肿,痈痛,招摇视瞻,瘛瘲,口噼。

  耳门:

  耳前起肉,当耳缺者陷中。《铜人》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下经》禁灸,病宜灸者,不过三壮。

  主耳鸣如蝉声,聤耳脓汁出,耳生疮,重听无所闻,齿龋,唇吻强。

图片名称

相关作品

  • 黄帝内经

    作品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 本草纲目

    作品简介:《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

  • 千金方

    作品简介:《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千金要...

  • 伤寒论

    作品简介:《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

  • 神农本草经

    作品简介:《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

  • 难经

    作品简介:《难经》原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是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的中医古典理论书籍,又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 [9]《难经》既是对《...

  • 金匮要略

    作品简介:《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

  • 奇经八脉考

    作品简介: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颇多研究,李时珍因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故对此详加考证,著成《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考》,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

  • 药性歌括四百味

    作品简介:《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 濒湖脉学

    作品简介:《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老人,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清朝黄元御1753年撰写的医书。黄元御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黄元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医学理论,被誉为“黄...

  • 洗冤集录

    作品简介:《洗冤集录》,法医著作,又名《洗冤录》、《宋提刑洗冤集录》,5卷。南宋宋慈(惠父)著,成于淳祐七年(1247年)。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所组成;并对犯罪、犯罪侦察、保辜等有关断案、法吏检验格式程序等,亦详加论述。本书内容丰...

  • 食疗本草

    作品简介:《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年—公元713年) 所撰。汝州(今河南汝州)人。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作品简介:《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该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当时虽是为皇帝延年益寿所编的专著,但对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

  • 肘后备急方

    作品简介:《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3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

  • 扁鹊心书

    ˃作品简介:《扁鹊心书》是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综合性医书。托名扁鹊所传,故名。《扁鹊心书》是宋代医家窦材晚年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并集其师授之法所作。全书共三卷,上卷论理,有“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大病宜灸、禁戒寒凉、要知缓急”等十三篇,强调寒...

  • 温病条辨

    作品简介:《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

  • 医学源流论

    作品简介:《医学源流论》是清代徐大椿编撰的医学论文集。共收集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医学源流论》颇多先进之论,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指斥“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