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全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图片名称

卷六·手阳明大肠经

本章节3103字2025-04-15 10:03:01

  手阳明经穴主治

  《内经》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云:“大肠为白肠。”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左右四十穴)。

  此一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取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其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也。是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

  庚金之腑,脉详右寸。实则脉实,伤热而肠满不通,辛温可泻。虚则脉虚,伤寒而肠鸣泄痛,补必酸凉。蒸黄连而解酒毒,炒厚朴而止便红。肠风妙川乌荆芥,脏毒奇卷柏黄耆。痢中六神丸,宜调则调;带下百中散,可止则止。润肠通秘,麻仁丸果有神效,行滞推坚,六磨汤岂无奇功。痔疮热痛,脑麝研入蜗牛,胆冰磨敷井水;痢疾腹痛,姜茶煎治出坡仙,梅蜜饮方书登父,肠内生痈,返魂汤而加减随宜,十宣散去增适可。尝闻食石饮水,可作充肠之馔;饵松食柏,亦成清腑之方。是以疗饥者不在珍馐,调肠者何烦异术,能穷针里阴阳,自获殊常效验。

  手阳明大肠经考正穴法

  商阳(一名绝阳):

  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明大肠脉所出为井金。《铜人》灸三壮,针一分,留一呼。

  主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聋,寒热痎疟,口干,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

  二间(一名间谷):

  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溜为荥水。大肠实泻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齿痛,目黄,口干,口喎,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三间(一名少谷):

  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注为俞木。《铜人》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疟,唇焦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

  东垣曰:“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深取手阳明之荥俞二间、三间。”

  合谷(一名虎口):

  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过为原。虚实皆拔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疟,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儿单乳鹅。

  按:合谷,妇人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详见足太阴脾经三阴交下。

  阳溪(一名中魁):

  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行为经火。《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寒嗽呕沫,喉痹,耳鸣,耳聋,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偏历:

  腕中后三寸。手阳明络脉,别走太阴。《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灸五壮。

  主肩膊肘腕酸疼,瞇目佴佴,齿痛,鼻衄,寒热疟,癫疾多言,咽喉干,喉痹,耳鸣,风汗不出,利小便。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

  温溜(一名逆注,一名池头):

  腕后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后五寸、六寸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肠鸣腹痛,伤寒哕逆噫,膈中气闭,寒热,头痛,喜笑,狂言,见鬼,吐涎沫,风逆四肢肿,吐舌,口舌痛,喉痹。

  下廉:

  辅骨下,去上廉一寸,辅脱肉分外。《铜人》斜针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主飧泄,劳瘵,小腹满,小便黄,便血,狂言,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痃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腹胁痛满,狂走,侠脐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干涎出,乳痈。

  上廉:

  三里下一寸,其分独抵阳明之会外。《铜人》斜针五分,灸五壮。

  主小便难黄赤,肠鸣,胸痛,偏风,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肠气,脑风头痛。

  三里(一名手三里):

  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铜人》灸三壮,针二分。

  主霍乱遗矢,失音气,齿痛,颊颔肿,瘰疬,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喎,手足不随。

  曲池:

  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阳明大肠脉所入为合土。《素注》针五分,留七呼。《铜人》针七分,得气先泻后补,灸三壮。《明堂》日灸七壮,至二百壮,且停十余日,更灸止二百壮。

  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瘛瘲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妇人经脉不通。

  肘髎:

  肘大骨外廉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风劳嗜卧,肘节风痹,臂痛不举,屈伸挛急,麻木不仁。

  五里:

  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铜人》灸十壮。《素问》大禁针。

  主风劳惊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心下胀满,上气,身黄,时有微热,瘰疬,目视佴佴,痎疟。

  臂臑:

  肘上七寸,臑肉端,肩髃下一夫,两筋两骨罅陷宛宛中,举臂取之。手阳明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宜灸不宜针;日灸七壮,至二百壮;若针,不得过三、五分。

  主寒热臂痛,不得举,瘰疬,颈项拘急。

  肩髃(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

  膊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手阳明、阳蹻之会。《铜人》灸七壮,至二七壮,以瘥为度;若灸偏风,灸七七壮,不宜多,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灸不畏细;刺即泄肩臂热气。《明堂》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壮,增至二七壮。《素注》针一寸,灸五壮;又云:“针六分,留六呼。”

  主中风手足不随,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能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

  唐鲁州刺史库狄嵚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髃,针进即可射。

  巨骨:

  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手阳明、阳蹻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一寸半。《明堂》灸三壮至七壮。《素注》禁针。针则倒悬,一食顷,乃得下针,针四分,泻之勿补,针出始得正卧,《明堂》灸三壮。

  主惊痫,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

  颈缺盆上,直扶突后一寸。《素注》针四分。《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灸七壮。

  主暴喑气哽,喉痹嗌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

  扶突(一名水穴):

  气舍上一寸五分,在颈当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素注》针四分。

  主咳嗽多唾,上气,咽引喘息,喉中如水鸡声,暴喑气哽。

  禾髎(一名长髎):

  鼻孔下,挟水沟旁五分。手阳明脉气所发。《铜人》针三分,禁灸。

  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迎香:

  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足阳明之会。针三分,留三呼,禁灸。

  主鼻塞不闻香臭,偏风口喎,面痒浮肿,风动叶落,状如虫行,唇肿痛,喘息不利,鼻喎多涕,鼽衄骨疮,鼻有息肉。

图片名称

相关作品

  • 黄帝内经

    作品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 本草纲目

    作品简介:《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

  • 千金方

    作品简介:《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千金要...

  • 伤寒论

    作品简介:《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

  • 神农本草经

    作品简介:《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

  • 难经

    作品简介:《难经》原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是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的中医古典理论书籍,又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 [9]《难经》既是对《...

  • 金匮要略

    作品简介:《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

  • 奇经八脉考

    作品简介: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颇多研究,李时珍因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故对此详加考证,著成《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考》,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

  • 药性歌括四百味

    作品简介:《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 濒湖脉学

    作品简介:《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老人,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清朝黄元御1753年撰写的医书。黄元御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黄元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医学理论,被誉为“黄...

  • 洗冤集录

    作品简介:《洗冤集录》,法医著作,又名《洗冤录》、《宋提刑洗冤集录》,5卷。南宋宋慈(惠父)著,成于淳祐七年(1247年)。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所组成;并对犯罪、犯罪侦察、保辜等有关断案、法吏检验格式程序等,亦详加论述。本书内容丰...

  • 食疗本草

    作品简介:《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年—公元713年) 所撰。汝州(今河南汝州)人。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作品简介:《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该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当时虽是为皇帝延年益寿所编的专著,但对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

  • 肘后备急方

    作品简介:《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3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

  • 扁鹊心书

    ˃作品简介:《扁鹊心书》是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综合性医书。托名扁鹊所传,故名。《扁鹊心书》是宋代医家窦材晚年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并集其师授之法所作。全书共三卷,上卷论理,有“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大病宜灸、禁戒寒凉、要知缓急”等十三篇,强调寒...

  • 温病条辨

    作品简介:《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

  • 医学源流论

    作品简介:《医学源流论》是清代徐大椿编撰的医学论文集。共收集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医学源流论》颇多先进之论,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指斥“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