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全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图片名称

卷四·三衢杨氏补泻

本章节5650字2025-04-15 10:02:14

  一、爪切者:

  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荣卫也。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毋外慕其心,致令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

  二、指持者:

  凡下针,以右手持针,于穴上着力旋插,直至腠理,吸气三口,提于天部,依前口气,徐徐而用。正谓持针者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心无他慕,若待贵人之说也。持针之士要心雄,势如握虎与擒龙,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

  三、口温者:

  凡下针,入口中必须温热,方可与刺,使血气调和,冷热不相争斗也。温针一理最为良,口内调和纳穴场,毋令冷热相争搏,荣卫宣通始得祥。

  四、进针者:

  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切不可太忙。又须审穴在何部分,如在阳部,必取筋骨之间陷下为真;如在阴分,郄腘之内,动脉相应,以爪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进针理法取关机,失经失穴岂堪施,阳经取陷阴经脉,三思已定再思之。

  五、指循者:

  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故也。循其部分理何明,只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之引则止,调和血气两来临。

  六、爪摄者:

  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摄法应知气滞经,须令爪切勿交轻,上下通行随经络,故教学者要穷精。

  七、针退者:

  凡退针,必在六阴之数,分明三部之用,斟酌不可不诚心着意,混乱差讹,以泻为补,以补为泻,欲退之际,一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也。退针手法理谁知,三才诀内总玄机,一部六阴三气吸,须臾疾病愈如飞。

  八、指搓者:

  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令人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若气滞涩,即以第六摄法切之,方可施也。搓针泄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急移,浑如搓线攸攸转,急转缠针肉不离。

  九、指捻者:

  凡下针之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至下而治病。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如出至人部,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侠邪气退至针下出也。此乃针中之秘旨也。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穷,内外转移行上下,邪气逢之疾岂容。

  十指留者:

  如出针至于天部之际,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也。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容一豆入容侔,致令荣卫纵横散,巧妙玄机在指头。

  十一针摇者:

  凡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一次,计六摇而已。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庶使孔穴开大也。摇针三部六摇之,依次推排指上施,孔穴大开无窒碍,致令邪气出如飞。

  十二指拔者:

  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拔针一法最为良,浮沉涩滑任推详,势犹取虎身中尾,此诀谁知蕴锦囊。

  总歌曰:“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

  (口诀)

  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

  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也。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便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

  (口诀)

  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

  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

  (口诀)

  阳中隐阴,能治先寒后热,浅而深。

  阳中隐个阴,先寒后热人,五分阳九数,一寸六阴行。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症,先补后泻也。

  先寒后热身如疟,医师不晓实和弱,叮咛针要阴阳刺,祛除寒热免灾恶。

  (口诀)

  阴中隐阳,能治先热后寒,深而浅。

  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补也。

  先热后寒如疟疾,先阴后阳号通天,针师运起云雨泽,荣卫调和病自痊。

  补者直须热至,泻者直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法在浅则当浅,法在深则当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乱也。

  (口诀)

  留气法,能破气,伸九提六。

  留气运针先七分,纯阳得气十分深,伸时用九提时六,症瘕消溶气块匀。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可治症瘕气块之疾。

  喎癖症瘕疾宜休,却在医师志意求,指头手法为留气,身除疾痛再无忧。

  (口诀)

  运气法,能泻,先直后卧。

  运气用纯阴,气来便倒针,令人吸五口,疼痛病除根。

  凡用针之时,先行纯阴之数,若觉针下气满,便倒其针,令患人吸气五口,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

  运气行针好用工,遍身疼痛忽无踪,此法密传堪济世,论金宜值万千钟。

  (口诀)

  提气法,提气从阴微拈提,冷麻之症一时除。

  凡用针之时,先从阴数,以觉气至,微拈轻提其针,使针下经络气聚,可治冷麻之症。

  提气从阴六数同,堪除顽痹有奇功,欲知奥妙先师诀,取次机关一掌中。

  (口诀)

  中气法,能除积,先直后卧,泻之。

  凡用针之时,先行运气之法,或阳或阴,便卧其针,向外至痛疼,立起其针,不与内气回也。

  中气须知运气同,一般造化两般功,手中运气叮咛使,妙理玄机起疲癃。

  若关节阻涩,气不通者,以龙虎大段之法,通经接气,驱而运之,仍以循摄切摩,无不应矣。又按扪摩屈伸,导引之法而行。

  (口诀)

  苍龙摆尾手法,补。

  苍龙摆尾行关节,回拨将针慢慢扶,一似江中舡上舵,周身遍体气流普。

  或用补法而就得气,则纯补;补法而未得气,则用泻,此亦人之活变也。凡欲下针之时,飞气至关节去处,便使回拨者,将针慢慢扶之,如舡之舵,左右随其气而拨之,其气自然交感,左右慢慢拨动,周身遍体,夺流不失其所矣。

  苍龙摆尾气交流,气血夺来遍体周,任君体有千般症,一插须教疾病休。

  (口诀)

  赤凤摇头手法,泻。

  凡下针得气,如要使之上,须关其下,要下须关其上,连连进针,从辰至巳,退针,从巳至午,拨左而左点,拨右而右点,其实只在左右动,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针似舡中之橹,犹如赤凤摇头,辨别迎随逆顺,不可违理胡求。

  (口诀)

  龙虎交战手法,三部俱一补一泻。

  龙虎交争战,虎龙左右施,阴阳互相隐,九六住疼时。

  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拈,凡得九数,阳奇零也。却行右虎则右拈,凡得六数,阴偶对也。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乃得返复之道,号曰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此乃进退阴阳也。

  青龙左转九阳宫,白虎右旋六阴通,返复玄机随法取,消息阴阳九六中。

  (口诀)

  龙虎升降手法。

  凡用针之法,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拈之,入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经络得气行,转其针向左向右,引起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行,如气未满,更依前法再施。

  龙虎升腾捻妙法,气行上下合交迁,依师口诀分明说,目下教君疾病痊。

  (口诀)

  五脏交经。

  五脏交经须气溢,候他气血散宣时,苍龙摆尾东西拨,定穴五行君记之。

  凡下针之时,气行至溢,须要候气血宣散,乃施苍龙左右拨之可也。五行定穴分经络,如船解缆自通亨,必在针头分造化,须交气血自纵横。

  (口诀)

  通关交经。通关交经、苍龙摆尾、赤凤摇头,补泻得理。

  先用苍龙摆尾,后用赤凤摇头,运入关节之中,后以补则用补中手法,泻则用泻中手法,使气于其经便交。

  先用苍龙来摆尾,后用赤凤以摇头,再行上下八指法,关节宣通气自流。

  (口诀)

  膈角交经。膈角交经,相克相生。

  凡用针之时,欲得气相生相克者,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随其疾之虚实,病之寒热,其邪气自泻除,真气自补生。

  膈角要相生,水火在君能,有症直任取,无病手中行,仰卧须停稳,法得气调均,飞经疗入角,便是一提金。

  (口诀)

  关节交经。关节交经,气至关节,立起针来,施中气法。

  凡下针之时,走气至关节去处,立起针,与施中气法纳之可也。

  关节交经莫大功,必令气走纳经中,手法运之三五度,须知其气自然通。

  (口诀)

  子午补泻总歌。

  补则须弹针,爪甲切宜轻,泻时甚切忌,休交疾再侵。

  凡用针者,若刺针时,先用口温针,次用左手压穴,其下针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扪而循之,通而取之,却令病人咳嗽一声,右手持针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秋冬三十六息,徐出徐入,气来如动脉之状,针下微紧,留待气至后,宜用补泻之法若前也。

  动与摇一例,其中不一般,动为补之气,摇为泻即安。

  (口诀)

  子午捣臼法,水蛊膈气。

  子午捣臼,上下针行,九入六出,左右不停。

  且如下针之时,调气得均,以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不已,必按阴阳之道,其症即愈。

  子午捣臼是神机,九入六出会者稀,万病自然合大数,要教患者笑嘻嘻。

  (口诀)

  子午前后交经换气歌。

  子后要知寒与热,左转为补右为泻,提针为热插针寒,女人反此要分别;午后要知寒与热,右转为补左为泻,顺则为左逆为右,此是神仙真妙诀。

  (口诀)

  子午补泻歌。

  每日午前皮上揭,有似滚汤煎冷雪,若要寒时皮内寻,不枉教君皮破裂。阴阳返复怎生知?虚实辨别临时诀,针头如弩似发机,等闲休与非人说。

  (口诀)

  子午倾针。

  子午倾针,要识脉经,病在何脏,补泻法行。

  凡欲下针之时,先取六指之诀,须知经络,病在何脏,用针依前补泻,出入内外,如有不应者何也?答曰:“一日之内,有阴有阳,有阳中隐阴,有阴中隐阳,有日为阳,夜为阴,子一刻一阳生,午一刻一阴生,从子至午,故曰:「子午之法也。」”

  左转为男补之气,右转却为泻之记,女人反此不为真,此是阴阳补泻义。热病不瘥泻之须,冷病缠身补是奇,哮吼气来为补泻,气不至时莫急施。

  补:随其经脉纳而按之,左手闭针穴,徐出针而疾按之。泻:迎其经脉动

  而伸之,左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入之。经曰:“随而济之,是为之补。迎而夺之,是为之泻。”《素问》云:“刺实须其虚者,留针待阴气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留针待阳气备,乃去针也。”

  (口诀)

  十二经络之病,欲针之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则灸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经云:“虚则补其母而不足,实则泻其子而有余,当先补而后泻。”假令人气在足太阳膀胱经,虚则补其阳,所出为井,属金,下针得气,随而济之,右手取针,徐出而疾扪之,是谓补也。实则泻其阳所注为俞,属木,下针得气,迎而夺之,左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扪之,是谓之泻也。

  脏腑阴阳,呼吸内外,捻针补泻手法:
  外拈随呼补脏虚,吸来里转泻实肥,六腑病加颠倒用,但依呼吸病还除。

  女人补虚呵内转,吸来外转泻实肥,依经三度调病气,但令呼吸莫令疏。

  (男子补虚呵外转)(女人吸来外转泻实肥)

  捻针补泻

  (男子吸来内转泻实肥)(女人补虚呵内转)

  捻针补泻

  进火:补。初进针一分,呼气一口,退三退,进三进,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热矣。如不应,依前导引。

  进水:泻。初进针一分,吸气一口,进三进,退三退,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冷矣。如不应,依前导引之;再不应,依生成息数,按所病脏腑之数,自觉冷热应手。

  下手八法口诀:
  揣:

  揣而寻之。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在阳部筋骨之侧,陷者为真。在阴部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其肉厚薄,或伸或屈,或平或直,以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进退,方有准也。《难经》曰:“刺荣毋伤卫,刺卫毋伤荣。”又曰:“刺荣无伤卫者,乃掐按其穴,令气散,以针而刺,是不伤其卫气也。刺卫无伤荣者,乃撮起其穴,以针卧而刺之,是不伤其荣血也。”此乃阴阳补泻之大法也。

  爪:

  爪而下之,此则《针赋》曰:“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气血得以宣散,是不伤于荣卫也。右手轻而徐入,欲不痛之因,此乃下针之秘法也。”

  搓:

  搓而转者,如搓线之貌,勿转太紧,转者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为之左,大指往下,退为之右,此则迎随之法也。故经曰:“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此则左右补泻之大法也。

  弹:

  弹而努之,此则先弹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先浅而后深,自外推内,补针之法也。

  摇:

  摇而伸之,此乃先摇动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乃先深而后浅,自内引外,泻针之法也。故曰:“针头补泻。”

  扪:

  扪而闭之。经曰:“凡补必扪而出之。”故补欲出针时,就扪闭其穴,不令气出,使血气不泄,乃为真补。

  循:

  循而通之。经曰:“凡泻针,必以手指于穴上四旁循之,使令气血宣散,方可下针,故出针时,不闭其穴,乃为真泻。”此提按补泻之法,男女补泻,左右反用。

  捻:

  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如出针,内捻者令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此下手八法口诀也。

图片名称

相关作品

  • 黄帝内经

    作品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 本草纲目

    作品简介:《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

  • 千金方

    作品简介:《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千金要...

  • 伤寒论

    作品简介:《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

  • 神农本草经

    作品简介:《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

  • 难经

    作品简介:《难经》原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是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的中医古典理论书籍,又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 [9]《难经》既是对《...

  • 金匮要略

    作品简介:《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

  • 奇经八脉考

    作品简介: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颇多研究,李时珍因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故对此详加考证,著成《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考》,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

  • 药性歌括四百味

    作品简介:《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 濒湖脉学

    作品简介:《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老人,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清朝黄元御1753年撰写的医书。黄元御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黄元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医学理论,被誉为“黄...

  • 洗冤集录

    作品简介:《洗冤集录》,法医著作,又名《洗冤录》、《宋提刑洗冤集录》,5卷。南宋宋慈(惠父)著,成于淳祐七年(1247年)。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所组成;并对犯罪、犯罪侦察、保辜等有关断案、法吏检验格式程序等,亦详加论述。本书内容丰...

  • 食疗本草

    作品简介:《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年—公元713年) 所撰。汝州(今河南汝州)人。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作品简介:《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该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当时虽是为皇帝延年益寿所编的专著,但对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

  • 肘后备急方

    作品简介:《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3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

  • 扁鹊心书

    ˃作品简介:《扁鹊心书》是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综合性医书。托名扁鹊所传,故名。《扁鹊心书》是宋代医家窦材晚年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并集其师授之法所作。全书共三卷,上卷论理,有“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大病宜灸、禁戒寒凉、要知缓急”等十三篇,强调寒...

  • 温病条辨

    作品简介:《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

  • 医学源流论

    作品简介:《医学源流论》是清代徐大椿编撰的医学论文集。共收集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医学源流论》颇多先进之论,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指斥“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