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图片名称

消渴淋闭方·淋闭第二

本章节3046字2025-04-14 21:21:32

  (论一首 方四十九首 证一首 灸法十五首)

  论曰∶热结中焦则为坚,下焦则为溺血,令人淋闭不通,此多是虚损人,服大散,下焦客热所为。亦有自然下焦热者,但自少,可善候之。

  凡气淋之为病,溺难涩常有余沥,石淋之为病。茎中痛溺不得卒出。膏淋之为病,尿似膏自出。劳淋之为病,劳倦即发痛引气冲下。热淋之为病,热即发,甚则尿血,治之皆与气淋同。凡人候鼻头色黄者,小便难也。

  地肤子汤
  治下焦结热,小便赤黄不利,数起出少,茎痛或血出,温病后余热及霍乱后当风取热,过度饮酒房劳,及行步冒热冷冻饮料逐热,热结下焦及散石热动关格,小腹坚,胞胀如斗,有此诸淋,悉治之立验方。

  地肤子(三两) 知母 黄芩 猪苓 瞿麦 枳实(一作松实) 升麻 通草 葵子 海藻(各

  上十味为末,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大小便皆闭者加大黄三两。女人房劳,肾中有热,小便难不利,小腹满痛,脉沉细者,加猪肾一具。(崔氏云∶若加肾,可用水一斗五升先煮肾,取一斗汁,纳药煎之。《短剧方》不用枳实。)

  治百种淋,寒淋、热淋、劳淋,小便涩,胞中满,腹急痛方∶

  通草 石苇 甘草 王不留行(各二两) 冬葵子 滑石 瞿麦 白术 芍药(各三两)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古今录验》有当归二两,治下筛,以麦粥清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滑石 石苇 栝蒌根(各二两)

  上三味治下筛,大麦饮服方寸匕,日三。

  治诸种淋方∶

  葵根(八两) 茅根 石首鱼头石(各三两) 甘草(一两) 通草(二两) 贝子(五合) 大麻根(五两)

  上七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分五服,日三夜二,亦主石淋。
  
  又方 榆皮 车前子 冬瓜子(各一升) 鲤鱼齿 桃胶 通草 地脉(各二两) 瞿麦(四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细白沙三升,熬令极热,以酒三升淋取汁,服一合。

  治淋痛方∶

  滑石(四两) 贝子(七枚,烧碎) 茯苓 白术 通草 芍药(各二两)

  上六味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十日瘥。

  又方 葵子(五合) 茯苓 白术 当归(各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取猪脂,酒服三合,日三。小儿服一合,腊月者。

  治小便不利,茎中疼痛,小腹急痛者方∶

  通草 茯苓(各三两) 葶苈(二两)

  上三味治下筛,以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蒲黄 滑石(各等分)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小便不利,膀胱胀,水气流肿方∶

  水上浮萍曝干为末,服方寸匕,日三。

  治小便不通方∶

  滑石(三两) 葵子(二两) 榆根白皮(一两)

  上三味治下筛,煮麻子汁一升半,取一升以散二方寸匕和,分三服,即通。

  又方 水四升洗甑带取汁,煮葵子,取二升半,分二服。

  又方 胡燕屎 豉(各一合)

  上二味捣,丸如梧子大,服三丸,日三。

  又方 发去垢烧末,葵子一升,以饮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石首鱼头石为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鲤鱼齿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石槽塞灰土,以井花水服之,日三。

  又方 车前子一味为末,服方寸匕,日三,服百日止。

  治卒不得小便方∶

  吞鸡子白取瘥。(葛氏云∶吞黄。)

  又方 车前草(一把) 桑白皮(半两)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煎取一升,顿服之。

  治妇人卒不得小便方∶

  郁李仁二十枚蒸末,服之立下。(一本作杏仁二七枚)。

  又方 紫菀为末,以井花水服三指撮,立通。血出者,四五度服之。

  治黄胆后小便淋沥方∶

  猪肾(一具切) 茯苓(一斤) 瞿麦(六两) 车前根(切三升) 黄芩(三两) 椒目(三合绵裹) 泽泻 地肤子(各四两)

  上八味 咀,以水二斗,煮车前取一斗六升,去滓,下猪肾,煮取一斗二升,去肾下药,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治气淋方∶

  水三升煮舡底苔如鸭子大,取二升,顿服。

  又方 水三升,煮豉一升,一沸去滓,纳盐一合,顿服,亦可单煮豉汁服之。

  又方 捣葵子末,汤服方寸匕。

  又方 空腹单茹蜀葵一满口。

  又方 熬盐热熨小腹,冷复易。亦治小便血。(《肘后方》治小便不通)。

  灸法
  脐中着盐,灸三壮。(葛氏治小便不通)。

  气淋,灸关元五十壮。 又灸挟玉泉相去一寸半,三十壮。

  石淋方∶

  车前子二升,以绢袋盛,水九升,煮取三升,隔宿不得食,平旦空腹顿服之。石即出。

  (《备急方》云∶治热淋)。

  又方 取浮石使满一手许为末,水三升,醋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过三服,石出。(淳酒煮之亦治嗽)。

  又方 桃胶枣许大,夏以冷水三合,冬以汤三合,和服,日三。当下石子如豆卵,以石尽止。(亦治小儿痛淋。)

  灸法
  石淋,脐下三十六种病不得小便,灸关元三十壮。

  又灸气门三十壮。

  又灸水泉三十壮。(足大敦是也)。

  治膏淋方∶

  捣 草汁三升,醋二合,和、空腹顿服之,当尿如小豆汁也。又浓煮汁饮,亦治淋沥,(苏澄用疗尿血。

  治五劳七伤,八风十二痹,劳结为血淋,热结为肉淋,小便不通,茎中痛,及小腹痛不可忍者方∶

  滑石 桂心 冬葵子 王不留行 通草 车前子(各二分) 甘遂(一分) 石苇(四分)

  上八味治下筛,以麻子饮半升,和服方寸匕,日三。尿沙石出。(一方加榆白皮三分。)

  灸法
  劳淋,灸足太阴百壮,穴在内踝上三寸,三报之。

  治热淋方∶

  葵根(切一升,冬用子,夏用苗) 大枣(二七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二服。热者加黄芩一两。出难加滑石二两。血者加茜根三两。痛者加芍药二两。

  又方 白茅根切四斤,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服一升,日三夜二。

  又方 常煮冬葵根作饮服之。

  治血淋小便碜痛方∶

  鸡苏(二两) 通草 滑石(各五两) 竹叶(一把) 生地黄(半斤) 小蓟根(一两)

  上六味 咀,以水九升,煎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石苇散
  治血淋方。

  石苇 当归 蒲黄 芍药(等分)

  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生大麻根十枚,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亦治小便出血)。

  又方 大豆叶一把,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

  又方 葵子一升,以水三升煮汁,取一升,日三服。(亦治虚劳尿血)。

  灸法
  血淋,灸丹田,随年壮。

  又灸复溜五十壮。(一云随年壮)。

  五淋不得小便,灸悬泉十四壮。穴在内踝前一寸斜行,小脉上是,中封之别名。

  五淋,灸大敦三十壮。

  卒淋,灸外踝尖七壮。

  淋病九部诸疾,灸足太阳五十壮。

  淋病不得小便,阴上痛,灸足太冲五十壮。

  腹中满小便数起,灸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屈骨端。灸二七壮。小儿以意减之。

  治遗尿小便涩方∶

  牡蛎 鹿茸(各四两) 桑耳(三两,《录验》无) 阿胶(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服,日二。

  又方 防己 葵子 防风(各二两)

  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作散服亦佳。

  治小便失禁方∶

  以水三升煮鸡肠,取一升,分三服。

  又方 取鸡 一具,并肠烧末,酒服。男雌女雄。

  治尿床方∶

  取羊肚系盛水令满,线缚两头熟煮,即开,取中水顿服,立瘥。

  又方 取羊胞盛水满中,炭火烧之尽熟,空腹服,不过四五度瘥。

  灸法
  遗尿失禁,出不自知,灸阴陵泉,随年壮。遗溺,灸遗道挟玉泉五寸。

  又灸阳陵泉。

  又灸足阳明,各随年壮。

  小便失禁,灸大敦七壮。

  又灸行间七壮。

  尿床,垂两手两髀上,尽指头上有陷处,灸七壮。

  又灸脐下横纹七壮。

图片名称

相关作品

  • 黄帝内经

    作品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 本草纲目

    作品简介:《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

  • 伤寒论

    作品简介:《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

  • 神农本草经

    作品简介:《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

  • 难经

    作品简介:《难经》原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是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的中医古典理论书籍,又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 [9]《难经》既是对《...

  • 金匮要略

    作品简介:《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

  • 奇经八脉考

    作品简介: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颇多研究,李时珍因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故对此详加考证,著成《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考》,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

  • 药性歌括四百味

    作品简介:《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 濒湖脉学

    作品简介:《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老人,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濒湖脉学》...

  • 针灸大全

    作品简介: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卷1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清朝黄元御1753年撰写的医书。黄元御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黄元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医学理论,被誉为“黄...

  • 洗冤集录

    作品简介:《洗冤集录》,法医著作,又名《洗冤录》、《宋提刑洗冤集录》,5卷。南宋宋慈(惠父)著,成于淳祐七年(1247年)。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所组成;并对犯罪、犯罪侦察、保辜等有关断案、法吏检验格式程序等,亦详加论述。本书内容丰...

  • 食疗本草

    作品简介:《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年—公元713年) 所撰。汝州(今河南汝州)人。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作品简介:《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该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当时虽是为皇帝延年益寿所编的专著,但对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

  • 肘后备急方

    作品简介:《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3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

  • 扁鹊心书

    ˃作品简介:《扁鹊心书》是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综合性医书。托名扁鹊所传,故名。《扁鹊心书》是宋代医家窦材晚年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并集其师授之法所作。全书共三卷,上卷论理,有“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大病宜灸、禁戒寒凉、要知缓急”等十三篇,强调寒...

  • 温病条辨

    作品简介:《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

  • 医学源流论

    作品简介:《医学源流论》是清代徐大椿编撰的医学论文集。共收集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医学源流论》颇多先进之论,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指斥“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