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图片名称

大肠腑方·痰饮第六

本章节4610字2025-04-14 21:21:10

  (论一首 方四十一首 灸法一首)

  论曰∶夫饮有四,何谓?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之证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过多,水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汗不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其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凡心下有水者,筑筑而悸,短气而恐,其人眩而癫。先寒即为虚,先热即为实。故水在于心,其人心下坚,筑筑短气,恶水而不欲饮。水在于肺,其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于脾,其夫病患卒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耳。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喜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眠加短气,其脉平也。留饮形不发作,无热,脉微,烦满不能食,脉沉滑者留饮病。病有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嗽转甚。其人咳而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掣 状。夫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其脉沉者,有留饮也。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大如手,病患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饮在胸中。久者缺盆满,马刀肿有剧时,此为气饮所致也。膈上之病,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恶寒,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剧,必有伏饮。病患一臂不遂,时复转移在一臂,其脉沉细,此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其脉虚者为微劳,营卫气不周故也,冬自瘥(一本作久久自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小半夏汤
  病心腹虚冷游痰气上胸胁满,不下食呕逆者方。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橘皮(四两)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心中急及心痛,纳桂心四两。若腹满痛,纳当归三两,羸弱及老人尤宜服之。一方用人参二两(仲景无橘皮、人参。)。

  又方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桂心(三两) 甘草(一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甘草汤
  治心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方。

  甘草(二两) 桂心 白术(各三两) 茯苓(四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宿渍,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盒饭利。

  十枣汤
  治病悬饮者,若下后不可与也。凡上气汗出而咳者,此悬饮也。(方见本卷咳

  小青龙汤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主之(方见本卷咳嗽篇中。)(范汪用大青龙汤)。

  木防己汤
  治膈间有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用此方。

  木防己(三两) 桂心(二两) 人参(四两) 石膏(鸡子大十二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发则复与,若不愈去石膏加茯苓四两,芒硝三合,微下利即愈。(一方不加茯苓。)

  浓朴大黄汤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饮过度所致。其脉虚者必胸满,胸中有支饮,此方主之。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两)

  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分二服。

  呕家不渴,渴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又有先渴即呕者,此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目眩悸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上三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温分再服。(胡洽不用茯苓,用桂心四两。)

  五苓散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癫眩,水也,此方主之。(方见前九卷伤寒上

  椒目丸
  治腹满,口干燥,此肠间有水气,此方主之。

  椒目 木防己 大黄(各一两) 葶苈(二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后稍增,口中有津液止。渴者,加芒硝半两。

  甘遂半夏汤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者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之。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 芍药(三枚) 甘草(一枚如指大, ?

  上四味以蜜半升,纳二药汁合一升半,煎取八合,顿服之。

  大茯苓汤
  主胸中结痰饮 结,脐下弦满,呕逆不得食,亦主风水方。

  茯苓 白术(各三两) 半夏 桂心 细辛(一作人参) 生姜(各四两) 橘皮 附子 当归(各二两)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服三剂。良。

  茯苓汤
  主胸膈痰满方。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桂心(八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四服。冷极者加大附子四两,若气满者加槟榔三七枚。

  大半夏汤
  治冷痰饮 胸膈,中气不运方。

  半夏(一升) 白术(三两) 茯苓 人参 甘草 桂心 附子(各二两) 生姜(八两)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半夏汤
  治痰饮 气吞酸方。

  半夏 吴茱萸(各三两) 生姜(六两) 附子(一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老少各半,日三。

  干枣汤
  治肿及支满 饮方。

  大枣(十枚) 大戟 大黄 甘草 甘遂 黄芩(各一两) 芫花 荛花(各半两)

  上八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为度。

  当归汤
  治留饮宿食不消,腹中积聚转下方。

  当归 人参 桂心 黄芩 甘草 芍药 芒硝(各二两) 大黄(四两) 泽泻 生姜(各三两 ?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痰饮饮食不消干呕方∶

  人参 旋复花 橘皮 细辛(各一两) 泽泻 白术 杏仁 枳实(各一两) 茯苓 半夏生姜 柴胡 芍药(各三两)

  上十三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日二。

  治胸中痰饮肠中水鸣,食不消呕吐水方∶

  槟榔(十二枚) 生姜 杏仁 白术(各四两) 半夏(八两) 茯苓(五两) 橘皮(三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吴茱萸汤
  治胸中积冷,心嘈烦满汪汪。不下饮食,心胸应背痛方。

  吴萸(三两) 半夏(四两) 人参 桂心(各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大枣(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饮食,此皆胃气弱受冷故也,其脉来沉弦细迟悉主之方∶

  半夏 生姜(各五两) 芍药(三两) 茯苓(四两) 旋复花 细辛 橘皮 桂心 人参 甘 ?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病先有时喜水下者,用白术三两,去旋复花,若欲得利者加大黄二两。须微调者,用干地黄。

  治冷热久 实,不能饮食,心下虚满如水状方∶

  前胡 半夏 茯苓 生姜(各四两) 枳实 白术 甘草(各三两) 桂心二两)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前胡汤
  治胸中久寒 实,隔塞胸痛,气不通利,三焦冷热不调,饮食减少无味,或寒热身重卧不欲起方。

  前胡(三两) 人参 当归 半夏 甘草(各二两) 大黄 防风 麦冬 吴萸 黄芩(各一两) 生姜(四两) 杏仁(四十枚)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师方云∶若胁下满,加大枣十

  旋复花汤
  治胸膈痰结唾如胶,不下食者方。

  旋复花 细辛 前胡 茯苓 甘草(各二两) 生姜(八两) 桂心(四两) 半夏(一升)乌头(三枚)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姜椒汤
  治胸中积聚痰饮,饮食减少,胃气不足,咳逆呕吐方。

  姜汁(七分) 川椒(三合) 桂心 附子 甘草(各一两) 橘皮 桔梗 茯苓(各二两)半夏(三两)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姜汁,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三剂止。

  若饮服大散诸五石丸,必先服此汤,及进黄 丸,佳。(一方不用甘草。

  姜附汤
  治痰冷 气呕沫,胸满短气,头痛,饮食不消化方。

  生姜(八两) 附子(四两,生用四破)

  上二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四服。亦主卒风。

  撩膈散
  治心上结痰饮实寒冷心闷方。

  瓜丁(二十八枚) 赤小豆(二七枚) 人参 甘草(各一分)

  上四味治,下筛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亦治诸黄。

  断膈汤
  治胸中痰 方。

  恒山(三两) 甘草 松萝(各一两) 瓜蒂(二十一枚)

  上四味 咀,以水酒各二升半,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后渐减之,得快吐后,须服半夏汤。(方见本卷前篇。)

  松萝汤
  治胸中痰积热皆除方。

  松萝(二两) 乌梅 栀子(各十四枚) 恒山 甘草(各三两)

  上五味 咀,以酒三升浸一宿,平旦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顿服之。亦可分二服。一服得快吐,即止。

  杜蘅汤
  治吐百病方。

  杜蘅 松萝(各三两) 瓜丁(二七枚)

  上三味 咀,以酒一升二合渍二宿,去滓,分二服。若一服即吐者,止。未吐者,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令药力尽,服稀糜一升即定。老小用之,亦佳。

  蜜煎
  主寒热方。

  蜜(五合) 恒山 甘草(各一两,一方用半两)

  上三味取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纳蜜,温服七合,吐即止。不吐,更服七合,勿与冷水。

  又方 蜜(二合) 醋(八合)

  上二味调和,平旦顿服。须臾猥猥然欲吐, 之,若意中不尽,明旦更服,无不大呕安稳。

  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其痛是胸膈中痰厥气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瘥方∶

  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 令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汁乃止。不损人而渴则瘥。

  葱白汤
  治冷热膈痰,发时头痛闷乱,欲吐不得者方。

  葱白(二七茎) 桃叶(一握,一作枇杷叶) 真珠 恒山 乌头 甘草(各半两)

  上六味 咀,以酒水各四升和煮,取三升,去滓纳珠末,每服一升,吐即止。

  大五饮丸
  主五种饮∶一曰留饮,水停在心下;二曰 饮,水 在两胁下;三曰痰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上五脏间;五曰流饮,水在肠间,动摇有声。夫五饮者,由饮酒后及伤寒饮冷水过多所致方。

  苁蓉 远志 苦参 藜芦 乌贼骨 白术 甘遂 大黄 石膏 栝蒌根 桔梗 半夏 紫菀 前胡 五味子 芒硝 桂心 芫花 大戟 葶苈 黄芩 贝母 人参 茯苓 当归 芍药(各一两) 甘草 恒山 山药 浓朴 细辛 附子(各三分) 巴豆(三十枚)

  上三十三味治下筛,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之,以知为度。

  旋复花丸
  治停痰 饮结在两胁,腹胀满,羸瘦不能食,食不消化,喜唾干呕,大小便或涩或利,腹中摇动作水声,腹内热,口干好饮水浆,卒起头眩欲倒,胁下痛方。

  旋复花 桂心 枳实 人参(各五分) 甘遂(三分) 吴茱萸 细辛 大黄 黄芩 葶苈 浓朴 芫花 橘皮(各四分) 干姜 芍药 白术(各六分) 茯苓 野狼毒 乌头 石(各八分)

  上二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二。后加以知为度。(《延年方》无白术、野狼毒、蜀椒、杏仁、防葵各三分,地黄四分。)

  中军候黑丸
  治 饮停结,满闷目暗方。

  芫花(三两),巴豆(八分) 杏仁(五分) 桂心 桔梗(各四分)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胡豆,每服三丸,稍增得快下止。

  顺流紫丸
  治心腹积聚,两胁胀满,留饮痰癖,大小便不利,小腹切痛膈上塞方。

  石膏(五分) 桂心(四分) 巴豆(七枚) 代赭 乌贼骨 半夏(各三分)

  上六味为末,蜜丸如胡豆,平旦服一丸,加至二丸。(胡洽有藜芦、苁蓉、当归各三分。

  《范汪方》无石膏、半夏,有当归一分,苁蓉二分,茯苓三分,藜芦五分。)

  治停痰 饮结在两胁,腹满羸瘦不能饮食,食不消,喜唾干呕,大小便或涩或利方∶

  旋复花 大黄 附子 茯苓 椒目 桂心 芫花 野狼毒 干姜 芍药 枳实 细辛(各八分)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下三丸,日三服,后渐增。

  治风气膈上痰饮方∶

  用不开口苦瓠一枚,汤煮三五沸,以物裹熨心膈上。

  治结积留饮 囊胸满,饮食不消方∶

  灸通谷五十壮。

图片名称

相关作品

  • 黄帝内经

    作品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 本草纲目

    作品简介:《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

  • 伤寒论

    作品简介:《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

  • 神农本草经

    作品简介:《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

  • 难经

    作品简介:《难经》原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是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的中医古典理论书籍,又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 [9]《难经》既是对《...

  • 金匮要略

    作品简介:《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

  • 奇经八脉考

    作品简介: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颇多研究,李时珍因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故对此详加考证,著成《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考》,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

  • 药性歌括四百味

    作品简介:《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 濒湖脉学

    作品简介:《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老人,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濒湖脉学》...

  • 针灸大全

    作品简介: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卷1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清朝黄元御1753年撰写的医书。黄元御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黄元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医学理论,被誉为“黄...

  • 洗冤集录

    作品简介:《洗冤集录》,法医著作,又名《洗冤录》、《宋提刑洗冤集录》,5卷。南宋宋慈(惠父)著,成于淳祐七年(1247年)。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所组成;并对犯罪、犯罪侦察、保辜等有关断案、法吏检验格式程序等,亦详加论述。本书内容丰...

  • 食疗本草

    作品简介:《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年—公元713年) 所撰。汝州(今河南汝州)人。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作品简介:《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该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当时虽是为皇帝延年益寿所编的专著,但对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

  • 肘后备急方

    作品简介:《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3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

  • 扁鹊心书

    ˃作品简介:《扁鹊心书》是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综合性医书。托名扁鹊所传,故名。《扁鹊心书》是宋代医家窦材晚年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并集其师授之法所作。全书共三卷,上卷论理,有“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大病宜灸、禁戒寒凉、要知缓急”等十三篇,强调寒...

  • 温病条辨

    作品简介:《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

  • 医学源流论

    作品简介:《医学源流论》是清代徐大椿编撰的医学论文集。共收集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医学源流论》颇多先进之论,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指斥“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