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图片名称

肺脏方·飞尸鬼疰第八

本章节4955字2025-04-14 21:21:02

  (论一首 方四十二首 灸法十四首)

  论曰∶凡诸心腹痛,服众方热药入腹,寂然不动,但益气息急者,此尸疰病也。宜先服甘草汁一升,消息少时,服瞿麦汤尽一剂,得下便觉稍宽。并暴 坚结宿食,及女人血坚痛,发作无定者,神良。

  五疰汤
  治卒中贼风,遁尸鬼邪,心腹刺痛大胀急方。

  大黄 甘草(各三两) 当归 芍药(各二两) 乌头(十枚) 桂心(四两) 生姜 蜜(各一斤)

  上八味 咀,别渍大黄,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乌头别纳蜜中煎,令得一升和汤中,去滓,分服三合,如人行二十里久,更进一服,日三,不知加至四合。

  蜈蚣汤
  治恶疰邪气,往来心痛彻背,或走入皮肤移动不定,苦热,四肢烦痛,羸乏?

  蜈蚣(一枚) 牛黄(一分) 丹砂 人参(各三分) 大黄(二两) 鬼臼 细辛 当归 桂心 干姜(各一两) 黄芩 麝香(各半两) 附子(四枚)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黄、麝香末,分三服。

  治卒中恶贼风寒冷入腹便绞痛,或飞尸遁尸,发作无时,抢心胸满胁痛如刀刺,口噤者方∶

  吴茱萸 桂心 芍药(各二两) 干地黄 干姜 茯苓 甘草 细辛 当归 羊脂(各一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脂烊尽,分三服。欲利者,加大黄三两。

  治卒中恶风,角弓反张,或飞尸遁尸,心腹绞痛方∶

  干地黄 川芎 当归 茯苓 甘草(各一两) 芍药 吴茱萸 桂心 干姜(各二两) 栀子 ?

  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痛甚者加羊脂三两,人参、当归、芍药各一两。心腹坚急,加大黄三两。

  桃皮汤
  治中恶气心腹痛,胸胁胀满短气方。

  桃白皮(一握,东引者) 真珠 附子(各一两) 栀子仁(十四枚) 当归(三两) 吴茱萸(五合) 豉(?

  上八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同真珠末分作二服。(一方无当归以下四味

  桃奴汤
  治中恶诸尸蛊疰,心腹卒绞痛方。

  桃奴 人参 当归 干姜(各二两) 川芎 甘草(各三两) 桂心 茯苓 鬼箭羽 犀角 丹砂 麝香(各一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未食服大便不通,腹满,加大黄三治卒中风,寒冷温气入腹,虚胀急满,抢心胸久痛,气息不通,脉弦紧,汗不出及伤寒方∶

  吴茱萸 当归 麻黄 独活 甘草 桔梗 茯苓(各二两) 桂心 青木香 大黄 石膏 犀角(各二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治风冷入腹,忽绞痛,紧急如吹,大小便闭,小腹有气结如斗大胀满,其脉弦紧或沉迟者方∶

  瞿麦 当归 鬼箭羽 猪苓 桔梗 吴茱萸 海藻 川芎 防己(各二两) 桂心 大黄(各三两) (一方有犀角二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诸杂疰相连续死,及治三十年众疰方∶

  桃根白皮一斤 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分八九服。须令二日服尽。(崔氏用桃根白皮,治疰心腹痛不可忍者。)

  又方 桃仁十四枚捣研,酒服。

  又方 小芥子末,鸡子白和敷。

  尸疰鬼疰者,即五尸之中尸疰,又挟诸鬼邪为害也。其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令人寒热淋沥,沉沉嘿嘿,不得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注易旁人,乃至灭门。觉如此候者,宜急疗之方∶

  獭肝一具,阴干治下筛,水服一方寸匕,日三。一具不瘥,更作。

  小附着散
  治飞尸贼风,发时急痛,不在一处,针之则移,发一日半日乃瘥,须臾复?

  细辛 天雄 甘草(各一分,一作莽草) 桂心(三分) 乌头 附子 干姜(各一两)真珠 雄黄(各半两)

  上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以知为度(胡洽不用桂心、附子,有蜀椒四分。)

  大附着散
  治五尸疰忤与前状同者方。

  天雄 桂心(各半两) 细辛 干姜 雄黄 黄芩 黄连 由跋 椒目(各一两) 金?牙?犀?

  上十五味治,下筛,酒服一钱匕,日三服,以知为度。

  金牙散
  治鬼疰风邪,鬼语尸疰,或在腰脊胸胁,流无常处,不喜见人,志意不定,面目脱色,目赤鼻张,唇干甲黄者方。

  金牙 雄黄 铁精 曾青 真珠 丹砂 野葛 川芎 露蜂房 大黄 甘草 蛇蜕皮 茹 干漆(各一分) 石长生 狸骨(一作鹳骨) 鬼臼 鬼箭羽 桔梗 乌头 鬼督邮 椒目 野狼毒 芜荑 藜芦 雷丸 芫菁 滑石(各二分,一作硝石) 毒公 鳖甲 牛黄 人参 胡燕屎 野狼毒 桂心(各四分) 寒水石 蜈蚣 蜥蜴 附子(各一枚) 蜣螂 亭长(各七枚)石膏(五分) 徐长卿 斑蝥(各十四枚) 贝母(二枚)

  上四十五味治,下筛,先食,以酒服一刀圭,日二。不知,渐加之,虫随大小便出(崔氏 ?

  大金牙散
  治一切疰病(方见十二卷胆腑门。)

  白术散
  治风入脏腑,闷绝,常自躁痛,或风疰入身,令疰鬼疰飞尸恶气肿起,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内或外,针灸流移无有常处。惊悸,腹胀,气满,心头满,或恍惚悲惧不能饮食,或进或退,阴下湿痒,或大便有血,小便赤黄,房中劳极方。

  白术(十四枚) 附子 秦艽 人参 牡蛎 蜀椒 细辛 黄芩 川芎 牛膝(各三分)干姜 桂心 防风(各五分) 独活 柴胡 桔梗 茯苓 当归(各四分) 乌头 天雄 甘草 莽草?

  上二十六味治下筛,平旦酒服五分匕。讫,如人行七里久,势欲解,更饮酒五合为佳。

  太乙备急散
  治卒中恶客忤五尸入腹,鬼刺鬼痱,及中蛊疰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满伤寒热毒病六七日方。

  雄黄 桂心 芫花(各二两) 丹砂 蜀椒(各一两) 藜芦 巴豆(各一分) 野葛(三分)附子(五分)

  上九味,巴豆别研如脂,余合治,下筛。以巴豆合和更捣,置铜器中密贮之,勿泄,有急疾,水服钱五匕,可加至半钱匕,老小半之。病在头当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当汗出,此所谓如汤沃雪,手下皆愈。方宜秘之,非贤不传。

  龙牙散
  治百疰邪鬼飞尸万病方。

  龙牙 茯苓(各二两半) 雄黄 芍药 枣膏(各五分) 干地黄 石斛 胡燕屎(各三分)鬼箭羽 乌头 羌活 露蜂房 曾青 真珠 桂心 杏仁 防风 桃奴 鬼臼 鹳骨(各一两) 人参 大黄(各一两半) 白术(二两) 苏子(四合) 橘皮 甘草 川芎 远志 鳖甲 鬼督邮 铜 ?

  上三十三味治,下筛,酒服一刀圭,以知为度,当有虫从大便出。

  治鬼疰蛊疰,毒瓦斯变化无常方∶

  犀角 麝香 丹砂 雄黄 鹿角 龙骨 鲛鱼皮 蜈蚣 丁香 荷根 蜀椒 干姜(各一分) 贝子(十枚)

  上十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加至二匕,日三。

  备急丸
  治卒中恶风,气忤迷绝不知人(方见前第十二卷,胆腑门中。)

  墨奴散
  治卒得恶疰腹胀方。

  釜下墨(一合) 盐(二合)

  上二味合治,以水一升半,煮取八合,一服令尽,须臾吐下即瘥。

  治暴心痛,面无颜色欲死者方

  以布裹盐如弹丸大,烧令赤,置酒中消服之,利即愈。

  治哭疰方∶

  梳齿间刮取垢,水服之。

  又方 乱发(一两) 腊月猪脂(一合 ?

  上二味取猪脂煎发,令消烊,服之,虫死矣。

  又方 熬大豆帛裹熨之。

  治一切病食疰方(凡食上得病为食疰∶)

  取釜下土如鸡子大为末,醋泔清一升和,服之,行五十步吐即瘥。

  又方 还取本食种数多少相似各少许,和合布裹烧灰,如杏仁大,水服之。

  鹳骨丸
  治飞尸遁尸积聚,胸痛连背走无常处,或在脏或肿在腹,或奄奄然而痛者方鹳骨(三寸) 丹砂(一作丹参) 牡蛎(一作牡丹) 雄黄 莽草(各四分) 藜芦 桂心 野葛(各二分) 斑蝥 芫青(各十四枚) 蜈蚣(一枚) 巴豆(四十枚)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小豆,每服二丸,日三,以知为度。

  蜥蜴丸
  治 坚水肿,蜚尸,遁尸,寒尸,丧尸,尸注,骨血相注,恶气鬼忤,蛄毒邪气往来,梦寐存亡,流饮结积,虎野狼所啮, 犬所咋,鸩毒入人五脏,服药以杀其毒,毒即消。妇人邪气鬼忤,亦能遣之之方(方见前第十一卷,肝脏门积聚篇中。)

  桔梗丸
  治毒疰,鬼疰,食疰,冷疰,痰饮,宿食不消,酒癖诸病方。

  桔梗 藜芦 皂荚 巴豆 附子(各二两)

  上五味为末,蜜和捣万杵,丸如梧子大,宿不食,平旦饮服二丸,仰卧服,勿眠至食时,膈上吐,膈下下去恶物如蝌蚪虾蟆子,或长一二尺,下后当大虚。口干可作鸡羹饮五合,太极饮食粥一升,三四日病未尽,更服。忌如药法。

  十疰丸
  主十种疰,气疰、劳疰、鬼疰、冷疰、生人疰、死人疰、尸疰、食疰、水疰、土疰等方。

  雄黄 巴各(各二两) 人参 甘草 麦门冬 细辛(一作蒿本) 桔梗 附子 皂荚 蜀椒(各一两)

  上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空心服五丸,日三,稍加,以知为度。

  太乙神明陷冰丸
  治诸病破积聚,心下支满,寒热鬼疰长病,咳逆唾噫,辟除众恶鬼逐邪气鬼击客忤,中恶胸中结气,咽喉闭塞,有进有退,绕脐绞痛恻恻,随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愠愠如有虫状,毒疰相染甚至灭门者方。

  雄黄(二两) 当归(三两) 丹砂 矾石(一作 石) 桂心 大黄(各二两) 芫青(五枚)藜芦 附子(各一两半) 人参 真珠 麝香 鬼臼 犀角 牛黄(各一两) 蜈蚣(一枚)射罔(一两) 乌头(八枚) 杏仁(三十枚) 蜥蜴(一枚) 樗鸡 地胆(各七枚) 斑蝥(七枚)巴豆(一分)

  上二十四味为末,蜜和捣三万杵,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日再。不知稍增。又以二丸着门上令众邪不近。伤寒服之无不愈。若至病家及视病患,夜行独宿服二丸,众邪不能近也。(胡洽无桂心、芫青、人参、真珠、犀角、麝香、射罔、牛黄、蜥蜴、乌头、樗鸡、当归十二味药。)(只十二味,与积聚篇同)

  江南度世丸
  治万病症结积聚,伏尸长病,寒热疰气流行皮中,久病着床肌肉消尽,四肢烦热呕逆不食,伤寒时气恶疰,汗退场门噤不开心痛方。

  蜀椒(三两) 人参 细辛 甘草(各二两) 茯苓 真珠 大黄 干姜 丹砂 野葛 桂心 雄黄 麝香 鬼臼(各一两) 乌头 牛黄(各二分) 附子 紫菀(各六分) 巴豆(六十枚) 蜈蚣(二枚)

  上二十味为末,蜜丸如小豆,饮服二丸,加至四丸,日一服。加獭肝一具更良。

  大度世丸
  治万病与前状同者方。

  牛黄 大黄 雄黄 真珠 丹砂 人参 附子 细辛 甘草 射罔 鬼臼 莽草(各一两) 蜀椒 麝香 鬼箭羽 桂心 茯苓 紫菀(各二两) 干姜(三两) 野葛(一尺) 蜥蜴 蜈蚣( ?

  上二十六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二丸,日二,先食服之。

  治疰病相染,易及霍乱中恶,小儿客忤长病方∶

  獭肝(一具) 蜈蚣(一枚) 麝香(二分) 雄黄 莽草 丹砂 鬼臼 犀角 大黄 巴豆 牛 ?

  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如麻子,空腹服二丸至三丸,以知为度。

  雷氏千金丸
  治行诸气宿食不消,饮食中恶,心腹痛如刺及疟方。

  硝石(三分) 大黄(五分) 桂心 干姜 (各二两) 巴豆仁(六十枚)

  上五味为末,捣三千杵,蜜丸如大豆,服二丸,神验无比,已死者折齿灌之。

  治卒得尸疰毒痛往来方∶

  杏仁 乱发灰(等分)

  上二味研如脂,丸如梧子,每服酒下三丸,日三。(姚氏以猪膏和丸。)

  治遁尸尸疰,心腹刺痛不可忍者方∶

  桂心 干姜(各一两) 巴豆仁(二两)

  上三味治,下筛,以上醋和如泥,敷病上,干即易之。

  治遁尸尸疰,心腹及身有痛处,不得近者方∶

  取艾小 令碎,着痛上,浓一寸余。热汤和灰令强热置艾上,冷即易,不过二三度瘥。

  治遁尸飞尸,又治暴风毒肿流入四肢头面方∶

  白芥子一升蒸熟捣,以黄丹二两搅和,分作两分,用疏布袋盛,更蒸使热,敷痛上,当更迭蒸袋,常使热敷之,如此三五次即定。

  治人皮肤中痛,名症疰方∶

  醋和燕窠土敷之。

  治走疰方∶

  烧车 令热,暂入水,以湿布裹熨病上。

  治三十年气疰方∶

  豉心(半升) 生椒(一合)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适寒温,用竹筒吸取汁,令病者侧卧,手擘大孔射灌之,少时当出恶物,此法垂死,悉治得瘥,百千不可具说。

  灸法
  凡五尸者,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疰也,今皆取一方兼治之,其状腹痛胀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旁攻两胁,或块垒踊起,或挛引腰背,治之之法,灸乳后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壮。不止者,多其壮数,取愈止。

  又灸两手大拇指头各七壮。

  又灸心下三寸十壮。

  又灸乳下一寸,随病左右多壮数。

  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裁断中屈之,又从乳头向外量使当肋KT 于绳头,灸三壮卒疰忤攻心胸,灸第七椎随年壮。

  又灸心下一寸三壮。

  又灸手肘纹,随年壮。

  一切病食疰,灸手小指头随年壮,男左女右。

  五毒疰不能饮食百病,灸心下三寸胃脘十壮。

  水疰(口中涌水),经云∶肺来乘肾,食后吐水,灸肺俞。

  又灸三阴交。

  又灸期门,穴在乳下二肋间。泻肺补肾也,各随年壮。

  一切疰无新久,先仰卧灸两乳边斜下三寸,第三肋间,随年壮,可至三百壮。又治诸气,神良。一名疰。

图片名称

相关作品

  • 黄帝内经

    作品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 本草纲目

    作品简介:《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

  • 伤寒论

    作品简介:《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

  • 神农本草经

    作品简介:《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

  • 难经

    作品简介:《难经》原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是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的中医古典理论书籍,又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 [9]《难经》既是对《...

  • 金匮要略

    作品简介:《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

  • 奇经八脉考

    作品简介: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颇多研究,李时珍因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故对此详加考证,著成《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考》,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

  • 药性歌括四百味

    作品简介:《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 濒湖脉学

    作品简介:《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老人,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濒湖脉学》...

  • 针灸大全

    作品简介: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卷1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清朝黄元御1753年撰写的医书。黄元御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黄元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医学理论,被誉为“黄...

  • 洗冤集录

    作品简介:《洗冤集录》,法医著作,又名《洗冤录》、《宋提刑洗冤集录》,5卷。南宋宋慈(惠父)著,成于淳祐七年(1247年)。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所组成;并对犯罪、犯罪侦察、保辜等有关断案、法吏检验格式程序等,亦详加论述。本书内容丰...

  • 食疗本草

    作品简介:《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年—公元713年) 所撰。汝州(今河南汝州)人。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作品简介:《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该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当时虽是为皇帝延年益寿所编的专著,但对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

  • 肘后备急方

    作品简介:《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3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

  • 扁鹊心书

    ˃作品简介:《扁鹊心书》是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综合性医书。托名扁鹊所传,故名。《扁鹊心书》是宋代医家窦材晚年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并集其师授之法所作。全书共三卷,上卷论理,有“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大病宜灸、禁戒寒凉、要知缓急”等十三篇,强调寒...

  • 温病条辨

    作品简介:《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

  • 医学源流论

    作品简介:《医学源流论》是清代徐大椿编撰的医学论文集。共收集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医学源流论》颇多先进之论,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指斥“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