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图片名称

伤寒方上·发汗吐下后第九

本章节2535字2025-04-14 21:19:49

  (脉证七首 方十七首 灸法一首)

  伤寒已解半日许,复心烦热,其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凡发汗后饮水者,必喘,宜慎也。

  竹叶汤
  治发汗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但当与此方。

  竹叶(二把) 半夏(半升) 麦冬(一斤)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生姜(四两) 石膏(一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半升,米熟去之,分服一升,日三。张文仲不用生姜。

  桂枝麻黄汤
  服桂枝汤大汗后脉洪大者,与桂枝汤。若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者,属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 麻黄(十六铢) 芍药 生姜(各一两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杏仁(十六枚) 大枣(五枚)

  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煮麻黄再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适寒温分再服,取微汗而

  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未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痢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方。

  桂心 麻黄 甘草 干姜 芍药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十里许复服之。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痢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噎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数用神效。

  四物甘草汤
  治伤寒发汗出而喘,无大热,与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石膏(半斤) 杏仁(五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令减二升,纳诸药煎取三升,分三服。

  栀子汤
  治发汗若下后烦热,胸中窒气逆抢心者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次纳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浓朴汤
  治发汗后腹胀满方。

  浓朴(八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 生姜(八两) 半夏(半升)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玄武汤
  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

  葛根黄连汤
  治太阳病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方。

  葛根(半斤) 黄连 黄芩(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茯苓汤
  治伤寒发汗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其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方。

  茯苓(四两) 白术 桂心(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大陷胸丸
  治结胸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即和方。

  大黄(八两) 芒硝 杏仁(熬) 葶苈(各五两)

  上四味,捣筛大黄、葶苈,余二味别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大一枚,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一升,煮取八合,温顿服之,病乃自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正坚,宜大陷胸汤。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干而渴,日晡小有潮热,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小腹坚满而痛不可近,其方如下。

  大陷胸汤
  甘遂末(一钱匕) 大黄(切,六两)芒硝(一升)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一沸,次纳甘遂,分再服,一服得快利止后服。

  生姜泻心汤
  治伤寒发汗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

  生姜(四两) 甘草 人参 黄芩(各三两) 干姜 黄连(各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甘草泻心汤
  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痢,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坚结满,干呕,心烦不能得安,师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使之然也,宜治之方。

  甘草(四两) 黄芩 干姜(各二两)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白虎汤
  治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结热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方。

  石膏(一升)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滓,分服一升,日三。诸亡血及虚家不可与白虎汤。

  若立夏后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后不可服,春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之,与之则呕利腹痛。

  伤寒无大热而口干渴,心烦,背微恶寒,宜服白虎汤。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宜白虎汤。

  若渴欲饮水,口燥舌干者,宜白虎汤。

  青葙子丸
  治伤寒后结热在内烦渴者方。

  青葙子(五两) 黄芩 栝蒌根 苦参(各一两) 黄柏(二两) 龙胆 栀子仁 黄连(各三两)

  上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七丸,日三,不知稍加。(一本云饧和为丸。)

  大青汤
  治伤寒热病十日以上,发汗不解及吐下后诸热不除,及下痢不止,斑出皆治

  大青(四两) 甘草 阿胶(各二两) 豆豉(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煮三沸去豉,纳阿胶令烊,顿服一升,日三服。欲尽复作,常使有余,渴者当饮,但除热止吐下,无毒。深师治劳复。(《肘后》有赤石脂三两。胡洽《集验》同。)

  治伤寒后不了了朝夕有热如疟状方∶

  知母(二两) 麻黄 甘草 芍药 黄芩 桂心(各一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五合,日三,温覆令微汗。若心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

  灸法
  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一寸名巨阙,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壮。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数有异,可绳度随其长短寸数最佳,取绳从心头骨名鸠尾头度,取脐孔,中屈绳取半,当绳头名胃脘。又中屈半绳更分为二分,从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上脘。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阙。大人可灸五十壮,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也。

  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名天聪,又灸两颞 ,又灸两风池,又灸肝俞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

图片名称

相关作品

  • 黄帝内经

    作品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 本草纲目

    作品简介:《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

  • 伤寒论

    作品简介:《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

  • 神农本草经

    作品简介:《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

  • 难经

    作品简介:《难经》原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是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的中医古典理论书籍,又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 [9]《难经》既是对《...

  • 金匮要略

    作品简介:《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

  • 奇经八脉考

    作品简介: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颇多研究,李时珍因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故对此详加考证,著成《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考》,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

  • 药性歌括四百味

    作品简介:《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 濒湖脉学

    作品简介:《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老人,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濒湖脉学》...

  • 针灸大全

    作品简介: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卷1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清朝黄元御1753年撰写的医书。黄元御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黄元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医学理论,被誉为“黄...

  • 洗冤集录

    作品简介:《洗冤集录》,法医著作,又名《洗冤录》、《宋提刑洗冤集录》,5卷。南宋宋慈(惠父)著,成于淳祐七年(1247年)。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所组成;并对犯罪、犯罪侦察、保辜等有关断案、法吏检验格式程序等,亦详加论述。本书内容丰...

  • 食疗本草

    作品简介:《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年—公元713年) 所撰。汝州(今河南汝州)人。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作品简介:《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该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当时虽是为皇帝延年益寿所编的专著,但对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

  • 肘后备急方

    作品简介:《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3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

  • 扁鹊心书

    ˃作品简介:《扁鹊心书》是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综合性医书。托名扁鹊所传,故名。《扁鹊心书》是宋代医家窦材晚年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并集其师授之法所作。全书共三卷,上卷论理,有“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大病宜灸、禁戒寒凉、要知缓急”等十三篇,强调寒...

  • 温病条辨

    作品简介:《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

  • 医学源流论

    作品简介:《医学源流论》是清代徐大椿编撰的医学论文集。共收集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医学源流论》颇多先进之论,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指斥“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