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图片名称

上少小婴孺方上·惊痫第三

本章节6056字2025-04-14 21:19:03

  (论三首 方十三首 灸法二十六首)

  论曰∶少小所以有痫病及痉病者,皆由脏气不平故也。新生即痫者,是其五脏不收敛,血气不聚,五脉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以上至期岁而痫者,亦由乳养失理,血气不和,风邪所中也,病先身热,掣 惊啼叫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病在六腑,外在肌肤,犹易治也。病先身冷,不惊掣,不啼呼,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病在五脏,内在骨髓,极难治也。病发身软时醒者,谓之痫也。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痉也,诸反张,大人脊下容侧手,小儿容三指者,不可复治也。凡脉浮之与沉,以判其病在阴阳表里耳。其浮沉复有大小滑涩虚实迟快诸证,各根据脉形为治。

  《神农本草经》说∶小儿惊痫有一百二十种,其证候微异于常,便是痫候也。初出腹,血脉不敛,五脏未成,稍将养失宜,即为病也。时不成人,其经变蒸之后有病,余证并宽,惟中风最暴卒也。小儿四肢不好惊掣,气息小异,欲作痫,及变蒸日满不解者,并宜龙胆汤也。

  凡小儿之痫有三种,有风痫,有惊痫,有食痫。然风痫、惊痫时时有耳,十儿之中未有一二是风惊者。凡是先寒后热发者,皆是食痫也。惊痫当按图灸之,风痫当与猪心汤,食痫当下,乃与紫丸佳,凡小儿所以得风痫者,缘衣暖汗出,风因入也。风痫者,初得之时,先屈指如数,乃发作者,此风痫也。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乃发作者,此惊痫也。惊痫微者急持之,勿复更惊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变热后发痫者,此食痫,早下则瘥,四味紫丸逐癖饮最良,去病速而不虚人,赤丸(方中本无赤丸,详后,癖结胀满篇第一方,紫双丸用朱砂色当赤,疑即赤丸也)瘥快,病重者当用之。

  凡小儿不能乳哺,当与紫丸下之。小儿始生,生气尚盛,但有微恶,则须下之,必无所损,及其愈病,则致深益,若不时下,则成大疾,疾成则难治矣。凡下,四味紫丸最善,虽下不损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者,当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当倍之。若已下而有余热不尽,当按方作龙胆汤稍稍服之,并摩赤膏(方见本篇末)。风痫亦当下之,然当以猪心汤下之。惊痫但按图灸之,及摩生膏(方见本篇末),不可大下也,何者?惊痫心气不定(一作足),下之内虚,益令甚尔。惊痫甚者,特为难治,故养小儿,常慎惊,勿令闻大声,抱持之间,当安徐勿令惊怖。又天雷时,当塞儿耳,并作余细声以乱之也。

  凡养小儿,皆微惊以长其血脉,但不欲大惊,大惊乃灸惊脉,若五六十日灸者,惊复更甚,生百日后灸惊脉乃善。儿有热不欲哺乳,卧不安,又数惊,此痫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愈复与之。儿眠时小惊者,一月辄一,以紫丸下之,减其盛气,令儿不病痫也。

  儿立夏后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热汤浴之,除热散粉之(除热汤、散,见下编伤寒条中),除热赤膏摩之,又以膏涂脐中,令儿在凉处,勿禁水浆,常以新水饮之。

  小儿衣甚薄,则腹中乳食不消,不消则大便皆醋臭,此欲为癖之渐也,便将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从少起,常令大便稀,勿大下也,稀后便渐减之,不醋臭,乃止药也。

  凡小儿冬月下无所畏,夏月下难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后腹中当小胀满,故当节哺乳数日,不可妄下。又乳哺小儿常令多少有常剂,儿渐大当小小增之,若减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调也,便微服药,勿复哺之,但当与乳,甚者十数日,微者五六日止,哺自当如常。

  若都不肯食哺,而但欲乳者,此是有癖,为疾重要,当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则致寒热,或吐而发痫,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为也,此即难治矣。但先治其轻时,儿不耗损而病可速愈。

  凡小儿屎黄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热,宜微将服龙胆汤。若白而醋臭者,此挟宿食不消也,当服紫丸,微者少与药,令内消,甚者小增药,令小下,皆复节乳哺数日,令胃气平和,若不节乳哺,则病易复,复下之则伤其胃气,令腹胀满,再三下之尚可,过则伤矣。

  凡小儿有癖,其脉大必发痫,此为食痫,下之便愈,当审候掌中与三指脉不可令起,而不时下致于发痫,则难疗矣。若早下之,此脉终不起也,脉在掌中尚可早疗,若至指则病增矣。

  凡小儿腹中有疾生,则身寒热,寒热则血脉动,动则心不定,心不定则易惊,惊则痫发速也。

  候痫法
  夫痫,小儿之恶病也,或有不及求医而致困者也。然气发于内,必先有候,常宜审察其精神,而探其候也。

  手白肉鱼际脉黑者,是痫候;鱼际脉赤者,热;脉青大者,寒;脉青细为平也。

  鼻口干燥,大小便不利,是痫候。

  眼不明上视喜阳,是痫候。

  耳后完骨上有青络盛,卧不静,是痫候,青脉刺之令血出也。

  小儿发逆上啼笑面暗,色不变,是痫候。

  鼻口青时小惊,是痫候。

  目闭青时小惊,是痫候。

  身热头常汗出,是痫候。

  身热吐 而喘,是痫候。

  身热目时直视,是痫候。

  喜欠,目上视,是痫候。

  身热,目视不精,是痫候。

  目瞳子卒大黑于常,是痫候。

  卧惕惕而惊,手足振摇,是痫候。

  卧梦笑,手足动摇,是痫候。

  意气下而妄怒,是痫候。

  咽乳不利,是痫候。

  身热小便难,是痫候。

  吐痢不止,厥痛时起,是痫候。

  弄舌摇头,是痫候。

  以上诸候二十条,皆痫之初也,见其候,便抓其阳脉所应灸,抓之皆重手,令儿骤啼,及足绝脉,亦根据方与汤。直视瞳子动,腹满转鸣下血,身热口禁不得乳,反张脊强,汗出发热,为卧不悟,手足掣 ,善惊,凡八条,痫之剧者也,如有此,非复汤抓所能救,盒饭时灸之。论曰∶若病家始发便来诣师,师可诊候,所解为法作次序治之,以其节度首尾取瘥也。病家已经杂治无次序,不能制病,病则变异其本候,师便不知其前证虚实,只根据后证作治,亦不得瘥也。要应精问察之,为前师所配根据,取其前踪迹以为治,乃无逆耳。前师处汤本应数剂乃瘥,而病家服一两剂未效,便谓不验,以后更问他师,师不寻前人为治寒温次序,而更为治,而不次前师治则弊也。或前已下之,后须平和疗以接之,而得瘥也;或前人未下之,或不去者,或前治寒温失度,后人应调治之,是为治败病,皆须邀射之,然后免耳。

  不根据次第,及不审察,必及重弊也。

  龙胆汤
  治婴儿出腹,血脉盛实,寒热温壮,四肢惊掣,发热大吐 者。若已能进哺,中食实不消,壮热及变蒸不解,中客人鬼气,并诸惊痫,方悉主之。十岁以下小儿皆服之,小儿龙胆汤第一。此是新出腹婴儿方,若日月长大者,以次根据此为例,若必知客忤及有魃气者,可加人参、当归,各如龙胆多少也,一百日儿加三铢,二百日儿加六铢,一岁儿加半两,余药皆准耳。

  龙胆 钩藤皮 柴胡 黄芩 桔梗 芍药 茯苓(一作茯神) 甘草(各六铢) 蜣螂(二枚) 大黄(一两)

  上十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为剂也,服之如后节度。药有虚实,虚药宜足数合水也。儿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为三服;儿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为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为三服;儿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为三服;儿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尽以五合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再服也。

  大黄汤
  治少小风痫积聚腹痛夭矫二十五痫方。

  大黄 人参 细辛 干姜 当归 甘皮(各三铢)

  上六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四合,服之如枣许大,日三。

  白羊藓汤
  治小儿风痫,胸中有痰方

  白羊藓(三铢,即白藓皮) 蚱蝉(二枚) 大黄(四铢) 甘草 钩藤皮 细辛(各二铢)牛黄(如大豆四枚) 蛇蜕皮(一寸)

  上八味 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分五服,日三。若服已尽而痫不断者,可更加大黄、钩藤各一铢,以水渍药半日,然后煮之。

  增损续命汤
  治小儿猝中风恶毒,及久风四肢角弓反张不随,并 曳僻不能行步方

  麻黄 甘草 桂心(各一两) 川芎 葛根 升麻 当归 独活(各十八铢) 人参 黄芩 石膏(各半两) 杏仁(二十枚)

  上十二味 咀,以水六升煮麻黄,去上沫,乃纳诸药,煮取一升二合,三岁儿分为四服,一日令尽,少取汗,得汗以粉粉之。

  石膏汤
  治小儿中风,恶痱不能语,口眼了戾,四肢不随方。

  石膏(一合) 麻黄(八铢) 甘草 射干 桂心 芍药 当归(各四铢) 细辛(二铢)

  上八味 咀,以水三升半,先煮麻黄三沸,去上沫,纳余药,煮取一升,三岁儿分四服,日三。

  治少小中风,状如欲绝汤方∶

  大黄 牡蛎 龙骨 栝蒌根 甘草 桂心(各十二铢) 赤石脂 寒水石(各六铢)

  上八味 咀,以水一升纳药重半两煮,再沸,绞去滓,半岁儿服如鸡子大一枚,大儿尽服,入口中即愈,汗出粉之,药无毒可每日二服。有热加大黄,不汗加麻黄,无寒水石,朴硝代之。

  二物石膏汤
  治少小中风,手足拘急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碎) 真珠(一两)

  上以水二升煮石膏五六沸,纳真珠,煮取一升,稍稍分服。

  桂枝汤
  治少小中风,脉浮发热自汗出,项强,鼻鸣,干呕方(即伤寒篇,本方见于十一)

  二物驴毛散
  治少小新生中风方。

  驴毛(取背前交脊上会中拔取如手拇指大一把) 麝香(二豆大)

  上以乳汁和,铜器中微火煎,令焦熟出,为末。小儿不能饮,以乳汁和之,苇筒贮泻着咽中,然后饮乳令入腹。

  茵芋丸
  治少小有风痫疾,至长不除,或遇天阴节变便发动,食饮坚强亦发。百脉挛缩,行步不正,言语不便者,服之永不发方。

  茵芋叶 铅丹 秦艽 钩藤皮 石膏 杜蘅 防葵(各一两) 菖蒲 黄芩(各一两半)松萝(半两) 蜣螂(十枚) 甘草(三两)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小豆大,三岁以下服五丸,三岁以上服七丸,五岁以上服十丸,十岁以上可至十五丸。

  镇心丸
  治小儿惊痫百病镇心气方。

  银屑(十二铢) 水银(二十铢) 牛黄(六铢) 大黄(六分) 茯苓(三分) 茯神 远志 防己 白蔹 雄黄 人参 芍药(各二分) 紫石英 真珠 防葵 铁精(各四分)

  上十六味,先以水银和银屑如泥,别治诸药和丸。二岁儿如麻子二丸,随儿大小增之。

  一方无牛黄。

  丹参赤膏
  治少小心腹热除热方。

  丹参 雷丸 芒硝 戎盐 大黄(各二两)

  上五味 咀,以苦酒半升浸四钟一宿,以成炼猪肪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乃纳芒硝,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用丹参雷丸,亦佳。

  五物甘草生摩膏
  治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

  甘草 防风(各一两) 白术 桔梗(各二十铢) 雷丸(二两半)

  上五味 咀,以不中水猪肪一斤煎为膏,以煎药,微火上煎,消息视稠浊,膏成,去滓,取如弹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儿百遍,寒者更热,热者更寒,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

  灸法
  论曰∶小儿新生无疾,慎不可逆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脏,因喜成病。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脉急,牙车筋急,其土地寒,皆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也。吴蜀地温,无此疾也。古方既传之,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于小儿也。所以田舍小儿,任其自然皆得,无有夭横也。

  小儿惊啼,眠中四肢掣动,变蒸未解,慎不可针灸抓之,动其百脉,仍因惊成痫也,惟阴痫噤痉可针灸抓之。

  凡灸痫,当先下儿使虚,乃承虚灸之。未下有实而灸者,气逼前后不通,杀人。

  痫发平旦者,在足少阳。晨朝发者,在足厥阴。日中发者,在足太阳。黄昏发者,在足太阴。人定发者,在足阳明。夜半发者,在足少阴。

  上痫发时病所在,视其发早晚,灸其所也。夫痫有五脏之痫,六畜之痫,或在四肢,或在腹内,当审其候,随病所在灸之,虽少必瘥,若失其要,则为害也。

  肝痫之为病面青,目反视,手足摇,灸足少阳、厥阴各三壮。

  心痫之为病面赤,心下有热,短气息微数,灸心下第二肋端宛宛中,此为巨阙也,又灸手心主及少阴各三壮。

  脾痫之为病,面黄腹大,喜痢,灸胃脘三壮,挟胃脘旁灸二壮,足阳明、太阴各二壮。

  肺痫之为病,面目白,口沫出,灸肺俞三壮,又灸手阳明、太阴各二壮。

  肾痫之为病,面黑,正直视不摇如尸状,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壮,又灸肘中动脉各二壮,又灸足太阳、少阴各二壮。

  膈痫之为病,目反,四肢不举,灸风府,又灸顶上鼻人中下唇承浆,皆随年壮。

  肠痫之为病,不动摇、灸两承山,又灸足心两手劳宫,又灸两耳后完骨,各随年壮,又灸脐中五十壮。

  上五脏痫证候。

  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灸项风府、脐中三壮,病在腹中,烧马蹄末,服之良。

  牛痫之为病,目正直视腹胀,灸鸠尾骨及大椎各三壮,烧牛蹄末,服之良。

  羊痫之为病,喜扬目吐舌,灸大椎上三壮。

  猪痫之为病,喜吐沫,灸完骨两旁各一寸七壮。犬痫之为病,手足挛,灸两手心一壮,灸足太阳一壮,灸肋户一壮。

  鸡痫之为病,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灸足诸阳各三壮。

  上六畜痫证候。

  小儿暴痫,灸两乳头,女儿灸乳下二分。

  治小儿暴痫者,身躯正直如死,及腹中雷鸣,灸太仓及脐中上下两旁各一寸,凡六处,又灸当腹度取背,以绳绕颈下至脐中竭,便转绳向背顺脊下行,尽绳头,灸两旁各一寸五壮。

  若面白啼声色不变,灸足阳明、太阴。

  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取之法,横度口尽两吻际,又横度鼻下亦尽两边,折去鼻度半,都合口为度,以额上发际上行度之。灸度头一处,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随手动者是,此最要处也。次灸当额上入发二分许,直望鼻为正。次灸其两边,当目瞳子直上入发际二分许。次灸顶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后际动脉是。次灸两耳门,当耳开口则骨解开动张陷是也。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一法大人当耳上横三指,小儿各自取其指也。次灸两耳后完骨上青脉,亦可以针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项后高骨是也。次灸两风池,在项后两辕动筋外发际陷中是也。次灸风府,当项中央发际,亦可与风池三处高下相等。次灸头两角,两角当回毛两边起骨是也。

  上头部凡十九处,儿生十日可灸三壮,三十日可灸五壮,五十日可灸七壮,病重俱灸之。

  轻者灸囟中、风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着肉,徒灸多炷,故无益也。

  若腹满短气转鸣,灸肺募,在两乳上第二肋间宛宛中,悬绳取之,当瞳子是。次灸膻中。

  次灸胸堂。次灸脐中。次灸薜息,薜息在两乳下第一肋间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阙,大人去鸠尾下一寸,小儿去脐作六分分之,去鸠尾下一寸是也,并灸两边。次灸胃脘。次灸金门,金门在谷道前囊之后当中央是也,从阴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上腹部十二处,胸堂、巨阙、胃脘,十日儿可灸三壮,一月以上可五壮,阴下缝中可三壮,或云随年壮。

  若脊强反张、灸大椎,并灸诸脏俞及督脊上当中,从大椎度至穷骨,中屈,更从大椎度之,灸度下头,是督脊也。

  上背部十二处,十日儿可灸三壮,一月以上可灸五壮。若手足掣 惊者,灸尺泽,次灸阳明,次灸少商,次灸劳宫,次灸心主,次灸合谷,次灸三间,次灸少阳。

  上手部十六处,其要者阳明,少商,心主,尺泽,合谷,少阳也,壮数如上。

  又灸伏兔,次灸三里,次灸腓肠,次灸鹿溪,次灸阳明,次灸少阳,次灸然谷。

  上足部十四处,皆要可灸,壮数如上。手足阳明,谓人四指,凡小儿惊痫皆灸之。若风病大?

图片名称

相关作品

  • 黄帝内经

    作品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 本草纲目

    作品简介:《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

  • 伤寒论

    作品简介:《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

  • 神农本草经

    作品简介:《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

  • 难经

    作品简介:《难经》原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是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的中医古典理论书籍,又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 [9]《难经》既是对《...

  • 金匮要略

    作品简介:《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

  • 奇经八脉考

    作品简介: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颇多研究,李时珍因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故对此详加考证,著成《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考》,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

  • 药性歌括四百味

    作品简介:《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 濒湖脉学

    作品简介:《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老人,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濒湖脉学》...

  • 针灸大全

    作品简介: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卷1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清朝黄元御1753年撰写的医书。黄元御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黄元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医学理论,被誉为“黄...

  • 洗冤集录

    作品简介:《洗冤集录》,法医著作,又名《洗冤录》、《宋提刑洗冤集录》,5卷。南宋宋慈(惠父)著,成于淳祐七年(1247年)。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所组成;并对犯罪、犯罪侦察、保辜等有关断案、法吏检验格式程序等,亦详加论述。本书内容丰...

  • 食疗本草

    作品简介:《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年—公元713年) 所撰。汝州(今河南汝州)人。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作品简介:《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该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当时虽是为皇帝延年益寿所编的专著,但对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

  • 肘后备急方

    作品简介:《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3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

  • 扁鹊心书

    ˃作品简介:《扁鹊心书》是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综合性医书。托名扁鹊所传,故名。《扁鹊心书》是宋代医家窦材晚年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并集其师授之法所作。全书共三卷,上卷论理,有“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大病宜灸、禁戒寒凉、要知缓急”等十三篇,强调寒...

  • 温病条辨

    作品简介:《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

  • 医学源流论

    作品简介:《医学源流论》是清代徐大椿编撰的医学论文集。共收集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医学源流论》颇多先进之论,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指斥“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

图片名称